Workflow
射电天文学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天眼“超长待机”的背后
环球网资讯· 2025-06-30 10:32
FAST运行现状 - FAST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为科学家提供宝贵数据 [1] - 团队100多位成员负责维护和运行工作,保障设备高水平稳定运行 [1] - 申请观测时间竞争激烈,获批率约为1/5,科学家每申请5小时平均只有1小时能获批准 [5] - 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超过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数量的总和 [5] - 在中性氢巡天、快速射电暴起源及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影响力成果 [5] 技术升级与未来发展 - 正在推进FAST核心阵实验阵建设,计划2030年前建成由数十台40米口径天线组成的综合孔径阵列 [1][8] - 实验阵中的两台实验样机已建成,关键技术通过联测初步验证 [9] - 目标是通过混合口径阵列提升灵敏度,增加高分辨率定位及成图能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8][9] - 面临SKA和ngVL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竞争挑战,后者分别计划于2029和2035年完成第一阶段建设 [8] 团队建设与运维管理 - 采用"730会议"制度,坚持"用数据说话""问题不过夜""必须有备用方案"三大铁律 [2] - 调试周期比国际同类望远镜缩短一半多,不到两年即完成 [3] - 运维团队研发先进测控系统,保障雷雨天气下设备持续稳定运行 [4] - 每月固定两天关机维护保养,同时进行高空同步抢修维护工作 [4][5] 关键技术突破 - 成功研制出能在500兆帕应力幅下承受200万次应力循环的专用钢索结构 [6] - 该钢索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重要桥梁工程,实现跨领域应用 [6] - 馈源支撑系统通过反复数据分析和算法修改,显著提升可靠性和测量精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