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电天文学
搜索文档
分布在祖国天南地北 这是人类观测宇宙深处的“慧眼”
央视新闻· 2025-10-12 14:31
中国射电望远镜网络 - 由6台分布在天南地北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观测网,其有效口径等效于中国国土面积 [1] - 该观测网为航天器测轨定位,在深空探测中提供精准导航 [1] - 参与天问二号观测任务的望远镜位于吉林长白山、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日喀则和上海 [6] 天问二号探测器任务 - 天问二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小行星探测器,截至10月1日已在轨飞行125天 [3] - 其主要任务是对一颗地球准卫星进行探测取样,并将样品带回地球 [3] - 通过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射电望远镜接收其信号以确定位置 [5] - 科学家近期重点任务是天问二号的观测和数据处理工作 [1] 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 - 多台距离遥远的射电望远镜同步观测可以实现更遥远、更清晰的观测效果 [8] - 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在2019年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参与该合作的射电望远镜不断增多 [8] - 合作组近期发布了关于黑洞最新发现的三张新照片,显示黑洞发生了巨大变化 [9][11] 天马射电望远镜及科技旅游 - 上海松江的天马射电望远镜是一个6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系统 [12] - 该望远镜带动了周边科技旅游,其所在地上海佘山成为天文爱好者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14] - 当地打造了集研学营地、住宿餐饮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天马星空村,每月推出不同科技主题活动 [14]
不只FAST!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分布天南地北 最新成果公布
环球网资讯· 2025-10-12 14:24
中国射电望远镜网络 - 由6台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观测网,分布在祖国天南地北,其有效口径等效于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 [1] - 该观测网为航天器测轨定位,在深空探测中提供精准导航 [1] - 多台距离遥远的射电望远镜同步观测可以实现更遥远、更清晰的观测效果 [8] 天问二号探测器任务 - 天问二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小行星探测器,截至10月1日已在轨飞行125天 [3] - 其主要任务是对一颗地球准卫星进行探测取样并将样品带回地球 [3] - 参与天问二号观测任务的望远镜包括吉林长白山、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日喀则和上海的四座射电望远镜 [6] - 通过接收来自天问二号的信号波峰来确定其位置 [5] 事件视界望远镜与黑洞研究 - 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通过协同观测在2019年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 [8] - 近年来加入该合作组的射电望远镜不断增多,使人类对黑洞的认识更加深入 [8] - 科学家近期发布了关于黑洞最新发现的一组新照片,显示黑洞发生了巨大变化 [10] 天马射电望远镜与科技旅游 - 位于上海松江的天马射电望远镜是一个6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系统 [11] - 该望远镜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带火了周边的科技游,其所在地上海佘山成为天文爱好者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13] - 望远镜所在村庄打造了集研学营地、住宿餐饮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天马星空村,每月推出不同科技主题活动 [13] 行业前景与任务 - 中国射电望远镜网络见证了射电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未来将继续承担国家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测任务 [14] - 该网络旨在为抢占天文领域科技制高点再立新功 [14]
中国天眼“超长待机”的背后
环球网资讯· 2025-06-30 10:32
FAST运行现状 - FAST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为科学家提供宝贵数据 [1] - 团队100多位成员负责维护和运行工作,保障设备高水平稳定运行 [1] - 申请观测时间竞争激烈,获批率约为1/5,科学家每申请5小时平均只有1小时能获批准 [5] - 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超过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数量的总和 [5] - 在中性氢巡天、快速射电暴起源及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影响力成果 [5] 技术升级与未来发展 - 正在推进FAST核心阵实验阵建设,计划2030年前建成由数十台40米口径天线组成的综合孔径阵列 [1][8] - 实验阵中的两台实验样机已建成,关键技术通过联测初步验证 [9] - 目标是通过混合口径阵列提升灵敏度,增加高分辨率定位及成图能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8][9] - 面临SKA和ngVL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竞争挑战,后者分别计划于2029和2035年完成第一阶段建设 [8] 团队建设与运维管理 - 采用"730会议"制度,坚持"用数据说话""问题不过夜""必须有备用方案"三大铁律 [2] - 调试周期比国际同类望远镜缩短一半多,不到两年即完成 [3] - 运维团队研发先进测控系统,保障雷雨天气下设备持续稳定运行 [4] - 每月固定两天关机维护保养,同时进行高空同步抢修维护工作 [4][5] 关键技术突破 - 成功研制出能在500兆帕应力幅下承受200万次应力循环的专用钢索结构 [6] - 该钢索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重要桥梁工程,实现跨领域应用 [6] - 馈源支撑系统通过反复数据分析和算法修改,显著提升可靠性和测量精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