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天眼(FAST)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天眼“超长待机”的背后
环球网资讯· 2025-06-30 10:32
FAST运行现状 - FAST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为科学家提供宝贵数据 [1] - 团队100多位成员负责维护和运行工作,保障设备高水平稳定运行 [1] - 申请观测时间竞争激烈,获批率约为1/5,科学家每申请5小时平均只有1小时能获批准 [5] - 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超过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数量的总和 [5] - 在中性氢巡天、快速射电暴起源及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影响力成果 [5] 技术升级与未来发展 - 正在推进FAST核心阵实验阵建设,计划2030年前建成由数十台40米口径天线组成的综合孔径阵列 [1][8] - 实验阵中的两台实验样机已建成,关键技术通过联测初步验证 [9] - 目标是通过混合口径阵列提升灵敏度,增加高分辨率定位及成图能力,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8][9] - 面临SKA和ngVL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竞争挑战,后者分别计划于2029和2035年完成第一阶段建设 [8] 团队建设与运维管理 - 采用"730会议"制度,坚持"用数据说话""问题不过夜""必须有备用方案"三大铁律 [2] - 调试周期比国际同类望远镜缩短一半多,不到两年即完成 [3] - 运维团队研发先进测控系统,保障雷雨天气下设备持续稳定运行 [4] - 每月固定两天关机维护保养,同时进行高空同步抢修维护工作 [4][5] 关键技术突破 - 成功研制出能在500兆帕应力幅下承受200万次应力循环的专用钢索结构 [6] - 该钢索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重要桥梁工程,实现跨领域应用 [6] - 馈源支撑系统通过反复数据分析和算法修改,显著提升可靠性和测量精度 [2]
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 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参与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加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2] - 中国深度参与SKA项目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设备研制和科学问题研究,牵头研制建设中频天线等基础设施 [3] - FAST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覆盖全球数十个国家,建设初期融入国际合作基因,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设计建造核心工具 [3] - 北斗系统服务及产品出口至14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空间站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吸引全球科学家参与 [5] - 中国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DDE)"和"海洋负排放(ONCE)"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5] 国际科研合作成果 - 清华大学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高精度脉冲星偏振普查 [4]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合作建立中哈粮油作物生产科技示范园,中国小麦、油葵种子提升当地产量和品质 [8] -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启动建设70多家联合实验室,覆盖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 [8]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乌拉圭农牧业研究院合作建立"中国—乌拉圭大豆研究与创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9] 国际科技交流机制 - 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成立青年科学家小组、举办前沿探索圆桌论坛,培养大批青年学术带头人 [6] - 腾冲科学家论坛成为先进学术思想交流、政产学研互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7] - 中关村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知名会议促进中外科学家思想碰撞 [7] -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推动跨领域、跨地区科技合作 [10] 科技合作生态建设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向全球开放"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平台",提供物种记录数据动态呈现 [11]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斯里兰卡共建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分享核心技术并培养本土科研力量 [11] - 中国加快构建科技开放创新环境,扩大科技计划、科研数据、科研经费、科研设施等要素对外开放 [12]
【科技日报】“中国天眼”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科技日报· 2025-05-23 11:44
"这一发现为天文学研究带来多方面突破。"韩金林说,"首先,它直接验证了双星系统公共包层演化的理论,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如何相互靠 近、交换物质等过程;其次,该双星系统中的伴星在公共包层阶段可能吸积了大量物质,为研究中微子散热机制提供了重要例证;此外,这种稀有双星系统 最终可能演化成为引力波源,为研究引力波产生机制提供新线索。" 论文审稿人之一、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脉冲星双星研究专家斯科特·兰森评价称,这是一个独特的致密双星系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将在多个领域 引导出有趣的研究课题,使得我们对双星演化中目前知之甚少的公共包层阶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20年5月,韩金林团队利用FAST在银河系搜索脉冲星时,发现了一颗自转周期为10.55毫秒的毫秒脉冲星PSR J1928+1815。经过半年追踪,他们证实 这颗毫秒脉冲星与伴星以3.6小时一圈的周期相互绕转。它与伴星相互绕转时,有大约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 韩金林介绍,这个双星系统极为罕见,在银河系千亿颗恒星中仅有几十个。最奇怪的是,这颗伴星的质量堪比太阳,远超出一般掩食脉冲星的伴星的质 量,但半径仅50万公里的轨道,根本容不下一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通过 ...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发布,“中国天眼”团队等获此殊荣
新京报· 2025-04-29 21:18
科研成就与创新技术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俊主持研制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平台,提升材料创制效率2-5个数量级,例如将高熵催化剂开发时间从1400年缩短至5周 [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首创改性黏土治理赤潮技术,填补国际空白,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并列入我国13省市赤潮应急预案 [2] - 近代物理研究所LEAF研制团队在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束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核天体物理等前沿研究 [3] 重大科研设施与工程 - "中国天眼"(FAST)团队突破传统望远镜工程极限,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钢索研制、测量控制等领域解决世界级技术难题 [4] - FAST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超过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总量 [4] 农业与生态技术突破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团队构建"生物改良-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一体化技术体系,解决北方盐碱荒地治理难题 [3] - 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团队入选科苑名匠,显示生态保护领域的技术积累 [6] 材料与制造技术 - 电工研究所高温超导线带材研究团队入选科苑名匠,反映超导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 [6] - 苏州纳米所微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入选,体现纳米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