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文化实践
搜索文档
两场音乐会里的人文经济学
人民日报· 2025-10-17 11:17
文章核心观点 - “小而美”的文化活动正以低成本、低门槛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通过满足人们更丰富、更细腻、更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打开新的增量空间 [1][2][3] 文化活动形式与特点 - 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在公园、广场、社区等地举办的露天音乐会、本地戏曲演出等,风格涵盖流行曲目、影视金曲、经典民乐 [1] - 采用“轻量级”运作模式,成本可控、观众参与门槛低,使得常态化举办成为可能,被视作布局文化矩阵的“轻骑兵” [1] - 美在互动,观众可现场点歌、集体合唱,从欣赏者变为参与者;美在场景,常设于草坪、小河畔、森林等自然环境中;美在融合,常结合市集、美食、露营等元素 [2] 文化赋能经济的模式与案例 - 文化活动为城市文旅注入活力,例如贵州贵阳的路边音乐会在两年内举办了400多场 [3] - 通过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例如吉林通化在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举办音乐会,并将本地特产设计成“音乐礼盒”随票附赠,带动特产销售 [3] - “小而美”的实践在其他领域也有体现,如上海虹口凉城新村街道利用闲置门卫空间改造的“门卫美术馆”,以及集杂货铺、阅读、沙龙于一体的社区咖啡书店 [2] 市场需求与发展潜力 - “小而美”的文化体验切中了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更细腻、更个性化的需求 [2] - 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捕捉个性化需求并提供更多文化产品,能打开更大的增量空间 [2] - 此类活动让人因一个文化角落而爱上一座城,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涵养群众艺术素养,培厚社会文化土壤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