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

搜索文档
星空有约|起底太阳系第三位“闯入者”的“身世”
新华社· 2025-07-07 11:13
3I/ATLAS被发现时,距离太阳约6.7亿公里,位于木星轨道以内,亮度较暗,约为18等,无法用普通家 庭望远镜观测。不过,随着它加速接近太阳,亮度可能会略有提高。预计北京时间今年10月29日左右, 该天体将达到近日点,并进入火星轨道以内。"3I/ATLAS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并将保持至少2.4亿公里 的距离。"王科超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拍摄到的3I/ATLAS图像。(赵海斌 供图) "天文学家之所以将3I/ATLAS归类为星际天体,是因为它的轨道路径呈现出偏心率较高的双曲线形状, 偏心率为6.23。这种双曲线轨道与普通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不同,后者的轨道通常是椭圆或近抛物线。 换句话说,3I/ATLAS不遵循围绕太阳的封闭轨道的路径,它来自太阳系以外,它可能已在星际空间漂 流数百万年,承载着另一个恒星系统的故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说。 目前,全球天文学家正在研究这颗新"星际访客"的大小和物理性质。它的大小尚未完全确定,但从观测 中可以看出,它具有活动性,有冰冷的核和彗发,因此天文学家倾向将其归类为彗星,而非小行 星。"这些星际天体通常来自寒冷的星际空间,主要由易挥发的冰 ...
研究揭示福后星族或是高铁球粒陨石“太空母体”
新华社· 2025-07-01 18:40
新华社昆明7月1日电(记者王贤思)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系外行星/太阳系小行星研究团组的科学家 近日首次测定了福后星族部分成员的密度和多孔度,并推测这一古老的小行星族,极有可能是高铁球粒 陨石的"太空母体"。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文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44颗福后星族的小行星,通过创新性地结合反照率与相位曲线特征,排除了3颗"假 冒"成员,最终锁定41颗"真正家族成员"并进行分析。 "就像是给福后星族做了一次'体检',我们不仅测量了它们的大小、形状、自转状态,还首次'称'出了部 分成员的'体重',即密度和多孔度。"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王晓彬研究员介绍,以前人们只能识别 这一家族的存在,却难以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研究发现,福后星族小行星的自转轴的倾斜角呈现规律性分布,正转小行星趋向35度,逆转小行星集中 在155度附近。碰撞形成的正转碎片被向外推,进入与木星的3:1平均运动共振带,进入共振带的碎片会 被弹到地球附近,成为近地小行星。 此外,研究首次得到了5颗福后星族小行星的密度和多孔度。其中,小行星(852)的密度最大,达到 3.54克/立方厘米,接近高铁球粒陨石的平均颗粒密 ...
欧洲航天局:月球或在2032年遭一小行星撞击
快讯· 2025-06-27 16:20
欧洲航天局当地时间6月27日公布对近地小行星2024YR4的最新观测分析,确认该天体在2032年12月撞 击月球的概率约为4%,但对地球不构成直接威胁。 ...
花钱也买不到!她的名字凭啥上天 南都新知
南方都市报· 2025-06-27 00:05
小行星命名规则 - 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目前已经发现140多万颗小行星 约90%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上 [4] - 小行星候选目标被发现后需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 确认非已知小行星后可获得临时编号 临时编号由代表年份的数字 代表月份的字母和所在时间段中的排序组成 [4] - 临时编号仅用于初步发现阶段 当小行星至少四次在回归中被观测到且精确测定出运行轨道参数后 会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的永久编号 这一过程往往经历数年之久 [7] 小行星命名流程 - 小行星在获得永久编号后 在10年的窗口期内 其发现者有权提出命名 发现者需将名称和命名理由提交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 提名经投票通过后将成为正式名称 [10] - 命名需遵守诸多规则 包括不长于16个字符 最好是一个单词 非攻击性侮辱性词汇 避免与已命名小行星或自然卫星过于相似等 [10] -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由发现者来命名并且获得国际公认的天体 命名体现了发现者个人的兴趣和意志 [10] 小行星命名实例 - 编号第348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菲星" 发现者是香港天文学会前会长杨光宇 其发现的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2000多颗 [11] - 杨光宇常用演艺界人物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如林青霞 邓丽君 刘德华 张国荣 李安等 [11]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网站显示 截至6月26日18时 共发现小行星1450925颗 其中只有25354颗被命名 [16] 中国小行星命名情况 - 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发现的四颗小行星是第一批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张衡星 祖冲之星 一行星和郭守敬星 名字来自四位古代科学家 [17] - 张钰哲是中国现代第一位其名被命名为小行星的科学家 1928年他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将其命名为"中华" [18] - 钱学森 陈景润 钱三强 王选 孙家栋 袁隆平 屠呦呦 吴伟仁 南仁东 钟南山等科学家都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18] 小行星命名的商业行为 - 小行星命名权不可转让和买卖 网上出售"小行星命名权"的行为未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的权威认证 [24]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特别声明 该联合会绝对不参与任何星星名字 星球表面土地名字的商业买卖 [24] - 命名权不能随意转让给他人 但一些国际比赛会以小行星命名机会作为奖励 如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规定 获二等奖以上的选手可申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 [25]
瞭望 | 天问二号叩响中国小行星探测之门
新华社· 2025-06-09 19:32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主要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2] - 任务设计周期长达10年,技术难度大且工程风险高 [1][2] - 2025年5月29日,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二号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4] 发射阶段技术挑战 - 速度要求:火箭分离速度需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千米,远超地球轨道载荷要求的每秒7.9千米 [6][7] - 精度要求:入轨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百万公里级差 [8] - 发射窗口:仅5月29日至31日连续3天,每天仅4分钟窗口期,需零窗口发射以节省燃料 [9] 火箭技术改进 - 采用长征三号乙火箭执行首次地球逃逸轨道发射,该火箭已完成108次发射,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火箭 [5] - 2020年实施运载能力与可靠性"双提升"工程后,长三乙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 [10] - 采用迭代制导技术和末速修正技术确保精确入轨,简化发射流程至3天共用一套程序 [10] - 测控系统进行全自动跟踪改造,借助AI算法提高跟踪性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11][12] - 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思路,实现年生产发射15发火箭的能力水平 [12] 探测器技术创新 - 创新性采用大面积圆形柔性太阳翼设计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13] - 配置11台科学设备进行光谱测量、光学成像等科学探测 [13] - 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未知的挑战 [16] - 创新采样方式包括触碰采样、悬停采样及附着采样 [16] 科学目标与价值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第5颗准卫星,在上百万个小天体中万里挑一,科学家对其起源众说纷纭 [16] - 主带彗星311P轨道位于主带小行星上,同时具备彗星喷发特征 [16] - 科学目标包括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物理参数、开展形貌与物质组成研究、进行样品实验室分析 [17]
天问二号第一站“拜访”谁?路上要干啥?
新华社· 2025-06-01 17:27
"根据小行星临时编号的命名规则,要以'年份+字母+数字'分别代表小行星的发现年份、时间段和顺 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余后满说。 天问二号探测器示意动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近日,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开启"问天"之旅。作为其"第 一站"的小行星2016HO3有何不同?天问二号在旅途中还要做什么? 小行星2016HO3的名字为何看上去很复杂? 同时,还要一一排除掉可能影响采样的不利条件,慢慢接近小行星,全面了解其主要特征。余后满 说:"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它更多具体情况,所以本次任务需要边飞边探边决策。" 为何要"探"小行星2016HO3?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介绍,小行星2016HO3是人 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其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 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陈春亮介绍,确定小行星的大小、形状和自转轴,是因为要确定有没有常年 光照的区域,从而能准确避开其极昼和极夜之地。 此外,小行星2016HO3的运行轨道和地球距离相对较近,在大约1400万至40 ...
新华访谈|天问二号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
新华网· 2025-05-31 09:44
任务概述 - 中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与彗星伴飞探测任务 [1] - 任务采用"一次发射双目标探测"创新模式,填补小天体探测领域技术空白 [1] 科学意义 - 小天体可能保留太阳系早期线索,为研究太阳系早期状态提供重要参考 [2] - 选择2016HO3和311P两颗小天体,科学回报极高且轨道设计可兼顾 [4] 技术难点 - 距离远:2016HO3距离地球几千万公里,311P最远超过四亿公里,测控通信挑战大 [5] - 小天体体积小、引力弱,要求更精准的操控 [5] - 未知因素多,需长时间伴飞探测获取详细信息 [5] - 返回过程需突破第二宇宙速度,防热系统和弹道轨迹设计严苛 [7] - 借力飞行技术虽曾应用,但主带空间环境与以往任务截然不同,面临新难题 [7][8] 后续影响 - 提升深空探测自主性和智能性,为火星采样返回及木星系探测奠定基础 [9] - 返回技术对火星采样返回提供重要参考 [9]
小行星上有什么?为啥要去小行星探测?
新华社· 2025-05-30 16:53
天问二号任务背景 - "天问"是中国行星探测系列任务的统称 所有行星探测任务都以"天问"命名并按任务先后顺序编号 [3] - 天问二号是中国首次开展小行星采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绕飞探测任务 在该系列中排在第二位因此被命名为天问二号 [3] 小天体探测意义 - 太阳系中存在近百万颗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 广泛分布于近地轨道、小行星带、柯伊伯带等区域 [5] - 小天体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 蕴藏着丰富的太空资源 [5] - 研究小天体有助于探索太阳系演化历史和地球生命起源 同时可监测可能威胁地球安全的小行星 [5] 目标天体选择原因 - 小行星2016HO3被称为"地球准卫星" 轨道接近地球且公转周期相近 探测性价比高 [7] - 2016HO3保留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 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7] - 主带彗星311P同时具有小行星轨道特征和传统彗星物质构成特征 拥有稳定轨道并会释放尘埃 [7] - 探测311P将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空白 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 [7] 技术创新 - 天问二号将尝试创新的锚定和触碰采样方式 若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个在小行星上运用此技术的探测器 [9]
人类“拜访”过这些小行星
环球网资讯· 2025-05-30 11:21
小行星探测技术发展历程 - 早期天文学家仅能通过望远镜观测小行星,但分辨率极低,只能看到针尖大小的光点 [1] - 航天技术发展后,科学家开始利用空间探测器在路过小行星时进行附带探测,如美国伽利略号1991年飞掠盖斯普拉小行星并拍摄特写镜头 [1] - 中国嫦娥二号2012年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光学成像,实现国际上首次对该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 [1] 专用小行星探测器发展 - 1996年美国发射尼尔号小行星探测器,主要目标是研究爱神星的物理和地质特性 [1] - 尼尔号2000年进入环绕轨道,通过6台仪器获取爱神星尺寸、质量、密度等数据,并于2001年成功着陆,成为首个在小行星表面着陆的探测器 [1] - 2003年日本发射隼鸟号探测器,飞向丝川小行星并采集约1500颗微粒样品,总质量约0.0018克 [2] 灶神星与谷神星探测 - 美国黎明号探测器2007年发射,2011年飞抵灶神星并环绕运行14个月,采集数据和图像 [2] - 2015年黎明号进入谷神星轨道完成探测任务,直至2018年燃料耗尽与地球失联 [2] - 灶神星为岩状天体,谷神星为冰雪天体,两者同处小行星带的现象引起科学家极大兴趣 [2] 现代小行星探测技术 - 近20年国际发射了隼鸟2号等多个小行星探测器 [2] - 现代探测方式包括伴飞、附着、取样返回、撞击等多种形式 [2]
十年星际征程,要闯哪些关?
科技日报· 2025-05-30 09:20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二号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1] - 天问二号是我国首次实施行星际取样返回任务,计划对小行星2016HO3开展伴飞探测和取样返回,并飞至小行星带对311P主带彗星开展科学探测 [1] - 任务以采集小行星样品并返回地球作为成功标志,整个飞行过程包含13个飞行阶段,设计任务周期10年左右 [1] 科学探测目标 - 2016HO3小行星是地球的"准卫星",公转周期与地球接近,可能保留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2] - 311P主带彗星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轨道特征,探测该彗星能促进对小天体物质组成、结构及演化机制的探索 [2] - 探测器携带11台科学载荷,将对相关天体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可能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 [2] 技术挑战 - 任务距离跨度大:2016HO3小行星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311P主带彗星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 [3] - 目标天体特性存在未知,2016HO3小行星的自转速度、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尚存不确定性 [3] - 小行星微重力环境下采样难度大,2016HO3平均直径约41米,几乎是零重力且高速自转 [3] - 探测器需在复杂条件下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设计了3种采样方式应对不确定因素 [3] 任务时间节点 - 预计2027年底返回舱将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 [4] - 主探测器将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科学探测 [4] 发射技术要求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任务,分离速度需超过约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 [5] - 火箭入轨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带来百万公里级的误差 [5] - 采用迭代制导技术和末速修正技术确保入轨精度要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