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
搜索文档
天问一号成功观测到星际“访客”:该天体彗星特征明显,距其约3000万公里远程拍摄
环球网资讯· 2025-11-07 06:53
天问一号任务拓展与成就 - 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观测距离约3000万公里,是目前距离该天体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1] - 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 [1] - 本次观测是对光学载荷的极限应用,目标比拍摄火星表面暗1万到10万倍,为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并积累经验 [4] 星际天体阿特拉斯的科学意义 - 阿特拉斯是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沿偏心率6.23的双曲线轨道运行,来自太阳系外,可能已在星际空间漂流数百万年 [1][2] - 该天体可能形成于银河系中心,推测年龄约30亿至110亿年,可能比太阳系更老,是探测系外行星成分和早期恒星历史的稀有样本 [2] - 天文学家根据其活动性、冰冷核和彗发,倾向于将其归类为彗星,其彗核直径约5.6公里,彗发直径达数千公里 [2][3] 观测任务的技术挑战与执行 - 观测面临巨大挑战:目标距离遥远(3000万公里)、自身运动速度快(58公里/秒)、相对环绕器速度更快(约86公里/秒)、亮度非常暗 [3] - 团队通过模拟计算与仿真推演,精心设计成像策略,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连续拍摄30秒系列图像,成功捕捉到天体运动轨迹 [3] - 高分辨率相机拍摄能力被发挥到极限,获取的数据显示该天体彗星特征明显 [3][4]
美航天局:“星际访客”飞掠近日点
新华社· 2025-10-31 19:55
彗星3I/ATLAS的发现与基本特征 - 彗星3I/ATLAS于10月30日飞掠近日点,目前正在飞离太阳系,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1] - 该彗星近日点距离太阳约1.4个天文单位(约2.1亿公里),与地球最近距离约1.8个天文单位(约2.7亿公里) [1] - 彗星拥有冰质彗核和彗发,被归类为彗星而非小行星,其彗核直径估计不小于440米,不超过5.6公里 [1] 彗星3I/ATLAS的发现过程与起源 - 彗星由位于智利的ATLAS巡天望远镜于今年7月1日首次观测并上报 [1] - 该彗星是迄今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个星际天体,起源于太阳系外的另一个恒星系统 [1] - 彗星在形成后被抛入星际空间,可能已漂流数百万至数十亿年,被发现时距离太阳约6.7亿公里,位于木星轨道内侧 [1] 星际天体的命名与科学意义 - 彗星命名中“ATLAS”代表发现团队,“I”代表“星际”,“3”表示其为第三个被确认的星际天体 [2] - 此前两个星际访客分别为2017年发现的“奥陌陌”和2019年发现的2I/Borisov [2] - 持续发现这类天体有助于探索太阳系外物质组成、行星形成早期过程及宇宙物理规律 [2]
星空有约|起底太阳系第三位“闯入者”的“身世”
新华社· 2025-07-07 11:13
星际天体3I/ATLAS的发现与特征 - 最新发现的星际天体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命名为3I/ATLAS,其中"I"代表"星际","3"表示它是第三颗被确认的星际天体,"ATLAS"为发现设备的名称 [1] - 3I/ATLAS的轨道呈现偏心率较高的双曲线形状(偏心率为6.23),与太阳系内天体的椭圆或近抛物线轨道不同,表明它来自太阳系以外 [3] - 该天体具有活动性,有冰冷的核和彗发,天文学家倾向将其归类为彗星,主要由易挥发的冰类物质和尘埃构成 [3] 3I/ATLAS的观测数据与轨迹 - 被发现时距离太阳约6.7亿公里,位于木星轨道以内,亮度为18等,无法用普通家庭望远镜观测 [4] - 预计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9日左右将达到近日点,进入火星轨道以内,与地球保持至少2.4亿公里的距离 [4] - 从7月初到9月可用地基望远镜观测,12月初将出现在太阳另一侧重新可见,未来几年将逐渐远离太阳系 [5] 已知星际访客的比较 - 首个星际访客是2017年发现的"奥陌陌",最长处约400米,最初被认为是一颗小行星,后来分析为彗星 [5] - 第二个星际访客是2019年发现的2I/Borisov,也被确认为彗星 [5] - 星际天体进入内太阳系是罕见现象,由于太阳系引力影响范围相对较小,闯入概率低且过程随机 [5] 科学研究意义 - 随着观测资料增加,科学家对3I/ATLAS的认识将更加全面,有助于理解太阳系外的彗星起源地 [5] - 这些星际天体承载着其他恒星系统的故事,可能已在星际空间漂流数百万年 [3]
星空有约|一颗新彗星预计在5月1日经过近日点 它能平安到达吗?
新华社· 2025-04-29 22:29
彗星发现与命名 - SWAN彗星由欧洲航天局SOHO探测器上的SWAN相机在3月下旬首先观测到[1] - 4月10日被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命名为"C/2025 F2(SWAN)"[1] - 由外国天文研究者通过检视SOHO探测器拍摄的最新图像发现[1] 彗星轨道特性 - 轨道偏心率为1.0000995,轨道为抛物线,将一去不复返[1] - 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2] - 轨道倾角很大,几乎与黄道面垂直,赤纬变化较大[2] 彗星物理特征 - 呈现翠绿色,这是由于彗发中的双原子碳在太阳光照射下呈现该颜色[2] - 4月上旬位于飞马座,随后前往仙女座,再穿越三角座[2] - 预计5月1日14时经过近日点,距离太阳约5000万公里[2] 观测时间与位置 - 5月1日经过近日点时与地球距离最近,亮度预计在7等左右[1] - 过近日点前北半球可观测,之后逐渐向南半球移动[2] - 5月8日左右从北半球观测者视野中消失[2] 彗星状态变化 - 4月20日左右出现过分解情况,但主体仍然存在[2] - 分解后亮度比预计暗很多[2] - 4月27日最新观测显示仍在奔向太阳,过程中可能还会裂解[2] 观测建议 - 若彗星存活,公众可在5月初日落后借助双筒望远镜和长焦镜头观测[3] - 预计亮度在7等左右[3] - 接近太阳时可能无法观测,建议提前查阅最新情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