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民族主义

搜索文档
李茜评《殖民的影响》|中东稳定绿洲——约旦的国家认同之路
新浪财经· 2025-06-16 12:34
殖民制度与约旦民族认同构建 - 核心观点:英国委任统治作为典型殖民制度塑造了约旦后殖民时期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 通过法律和军队双重机制实现规训与生产性功能 [4][6] - 法律体系三分:欧洲法规管辖公共领域 宗教法与贝都因习惯法管辖私人领域 形成民族化性别角色定义 [8] - 军队作用:阿拉伯军团不仅镇压更生产国民意识 通过征召和教育传播新认识论 成为民族构架基础 [9][10] 民族认同历史演变四阶段 - 殖民时刻(1921-1946):英国主导建立司法军事结构 贝都因人占人口50% 阿拉伯军团主导身份生产 [10] - 反殖民时刻(1950s):1956年军队阿拉伯化 确立与英国"他者"对立的民族自我认同 [10] - 扩张收缩时刻(1960-1980s):1967年后巴勒斯坦游击队挑战主权 内战催生约旦化运动 巴勒斯坦人成为新"他者" [11] - 内部破裂时刻(1990s-):经济危机引发身份焦虑 外约旦排他主义兴起 本质主义标记强化地理种族恒定论 [12][13] 法律与军队的生产性机制 - 法律功能:国籍法选举法重构社会分类 1974年妇女获选举权 1976年废除贝都因法实现法律平等 [12] - 军队转型:从殖民工具变为民族文化生产者 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渗透规范化意识 [9][14] - 双向影响:法律制度孕育的文化产物反哺战略部署 超出精英控制产生意外生产效果 [7] 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构建 - 人口构成:巴勒斯坦裔占2/3 切尔克斯人等跨界少数族群占少数 通过国籍法强化阿拉伯语等统一符号 [20][25] - 国家策略:2002年"约旦优先"倡议去种族化 结合伊斯兰教哈希姆家族和土地三要素构建超族群认同 [24] - 部落整合:贝都因人1976年后被重新定义为"活态文化"代表 旅游产业将其塑造为国家象征对抗以色列主张 [14][26] 学术争议与地缘意义 - 作者立场争议:巴勒斯坦裔背景影响论述 被指夸大殖民遗产价值 忽略约旦自主构建作用 [15][18] - 地缘价值:作为中东缓冲国 多族群整合模式对区域斡旋具有独特作用 部落传统与现代政治并存影响稳定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