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

搜索文档
抗战家书寄情义
海南日报· 2025-08-04 10:39
袁国平写给侄儿的信。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非原件)。 左权写给妻子的信。 赵一曼和儿子陈掖贤合影。 左权与妻子刘志兰、女儿左太北合影。 彭雪枫与妻子林颖合影。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安明 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日英雄们留下了一封封用情义写就的家书。这些家书,有的写于阴暗牢房,有 的成于硝烟战壕,字里行间透着对日寇的满腔怒火和对亲人的无限眷恋。时光会让纸张褪色,但这些饱 含情感与力量的文字不会过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会过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 气节不会过时。 抗日英雄的铁骨柔情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 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著 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信,情之切切,感人至深。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发动抗日斗争,她未满3岁的儿子宁儿(陈掖贤)被留在汉口哥哥 家抚养。1935年冬,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2团政委的赵一曼在掩护部队突围时负伤被捕。日军对她施 以长达9个月的非人折磨,她忍受酷刑,不肯屈服。1936年8月2日,敌人将赵一曼 ...
抗战烽火中的家国抒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7 07:11
历史事件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序幕 [1] - 日本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将侵略中国作为基本国策 [1]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 抗战精神 - 四万万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展现出玉石俱焚的决绝 [1] - 抗战家书承载着民族浩劫中的情感与信念 [2] - 左权将军家书体现革命者将个人情感深埋心底的崇高精神 [3] 英雄事迹 - 左权将军1942年5月25日在十字岭壮烈殉国 [3] - 谢晋元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展现民族尊严 [3] - 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前写下血书后殉国 [3] - 赵一曼在就义前给儿子写下感人遗书 [4] 华侨贡献 - 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带头捐款 [4] - 陈嘉庚每月捐两千银圆并斥十万巨资购买救国公债 [5] - 南洋华侨三年间共筹集四亿国币支援抗战 [5] 历史意义 - 抗战家书是三百八十万将士和三千五百万同胞的血泪见证 [6] - 这些历史文献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勇毅与坚韧 [2] - 抗战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守护山河的力量 [6]
重温历史记忆 读懂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抗战家书展览与收藏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主题展览,设置抗战家书视听空间,首次将左权、赵一曼等英烈家书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内容 [6]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现藏清初以来各类家书8万余封,其中抗战家书200余封 [7] - 南京市委党史办启动抗战家书征集工作,重点收集八路军、新四军等爱国将士及社会各界民众家书 [11] - 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对收藏的16封家书进行电子化,计划下次改陈布展时公开展示 [10] 抗战家书内容与价值 - 抗战家书涵盖1931至1945年期间,包括八路军、新四军、正面战场官兵、社会各界民众及华侨华人等写给家人的书信 [6] - 家书内容既有火线厮杀记录,也有后方情话、军旅豪情和柴米油盐,代表抗战时期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 [6] - 家书提供抗战历史细节,为回顾、还原和研究那段历史提供新视角 [11] - 家书体现中华传统美德与爱国情怀,作者为民族大爱舍弃小家与个人情感 [11] 代表性抗战家书 - 左权殉国前3天写给妻子的家书,回忆女儿点滴,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8] - 赵一曼就义前给儿子的家书,希望儿子记住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6][8] - 华侨青年符克家书,表达为民族解放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9] - 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家书,激励无数青年共赴国难 [8] - 抗日烈士高传纪家书,表达打回老家的坚定意志 [10] - 菲律宾华侨王雨亭送子回国抗战时写的家书,希望儿子为新中国奋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