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舞台艺术

搜索文档
舞台上铭刻不可磨灭的抗战记忆
四川日报· 2025-08-15 06:49
抗战题材戏剧的历史背景与创作 - 抗战时期川渝地区云集全国戏剧名家 拉开"舞台上的抗战"帷幕 [7] - 剧作家将个人创作融入时代火浴 发出热血抗战呐喊 [7] - 对抗战救亡主题戏剧的评价是生与死的评价 血与火的衡量 战鼓号角呐喊搏杀的记录与表现 [8] 代表剧目及其创作历程 -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1942年4月3日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上演 17天演出22场且场场爆满 [8] - 郭沫若创作《屈原》仅用10天时间 因写作过猛折断一支派克钢笔 [8] - 曹禺在宜宾江安创作《蜕变》 为抗战后首部独立完成的多幕剧 1940年4月重庆首演后引起轰动 [9][10] - 曹禺顶着胃病折磨创作《蜕变》 学生专门制作躺椅写字台辅助写作 [10] 当代抗战题材剧目的创新与发展 - 音乐剧《我是川军》2017年首演后连续演出80余场且场场爆满 [11][12] - 该剧以川军老战士视角再现川人出川抗日经历 融入四川方言对白增强地域亲近感 [11][12] - 剧目突破传统军人形象 展现新兵、和尚、骟猪匠等多元人物设定 [12] - 话剧《铁血西迁》聚焦1938年宜昌大撤退事件 40天内完成民族工业西迁任务 [13] - 剧中大量使用四川方言、川江号子等巴蜀文化元素 呈现袍哥、搬运工等地方人物形象 [13] - 该剧以全民族抗战大视野再现军人使命与家国情怀 多角度呈现社会各阶层在国难中的抉择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