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搜索文档
大地铭记·时代的号角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抗战戏剧历史与创作 - 抗战戏剧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兴起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首选剧目并广泛传播[6] - 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三幕剧《保卫卢沟桥》上演 台上台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形成强烈共鸣[6] - 抗战时期戏剧创作速度极快 数量众多且传播范围广 形成"演员四亿人 战线一万里"的宏大场面[6]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 郭沫若话剧《屈原》以诗化语言表达民族激愤 梅兰芳京剧《抗金兵》通过战鼓表演展现牺牲精神[9] - 河北梆子《血泪仇》在河北白洋淀演出时 战士和老乡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7] - 街头剧《沦亡以后》通过日常空间实现情感共振 将个体痛苦转化为集体抗争意识[7] 延安鲁艺的戏剧运动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 创作《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作品记录抗战历史[10] -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创作 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 带动秧歌剧创作热潮[11] - 《白毛女》1945年推出 源自河北民间传说 展现喜儿从躲山到下山反抗的蜕变过程[12] 戏剧社会影响与群众反响 - 战士观看《白毛女》后写下"为喜儿报仇"请战书 农民观看《兄妹开荒》后主动多交公粮和参军[13] - 郭兰英表示歌剧《白毛女》改变其人生道路 田华称抗敌剧社经历使其保持艺术生命力[10] - 鲁艺剧团深入前线战壕和农村土台演出 实现台上故事与台下生活的深度呼应[13] 当代抗战题材创作 - 话剧《生死场》1999年首演 改编自萧红小说 展现村民从麻木到抗日的转变过程[14] - 话剧《四世同堂》2010年首演 以祁瑞宣为主角展现普通人的坚守与民族气节[15] -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2022年推出 2023年升级为戏剧电影并通过高清影像技术扩大传播[15] 红色歌剧与地方特色 - 民族歌剧《沂蒙山》已演出300多场 塑造海棠等沂蒙人民形象展现英雄气概[17] - 创作团队沿八路军115师路线采风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大青山遗址获得创作灵感[17] - 沂蒙红嫂群体包括明德英、王换于等代表 用乳汁救伤员、办托儿所等事迹被艺术化呈现[18]
记者手记:赛里木湖畔的文化情缘
新华社· 2025-08-16 20:25
文化交融与交流 - 湖北将黄梅戏等文化瑰宝带到对口支援的博州,促进两地文化交流 [2] - 新疆蒙古族姑娘巴登其其克通过学习黄梅戏,并在表演中融入马头琴、冬不拉等特色元素,让黄梅戏在新疆"圈粉" [2] - 2023年博州歌舞团赴湖北开展"山河万里 鄂博情深"交流演出,50多名演员带来萨吾尔登、托布秀尔、冬不拉、马头琴等特色文艺节目 [2][5] - 2024年7月,湖北与博州两地联手打造的《爱在赛里木湖》歌舞诗剧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70周年时首演 [3] 文艺演出与人才交流 - 2021年至今,鄂博两地常态化开展双向文艺演出活动50余场 [5] - 湖北的文艺团体经常赴博州开展交流演出,带来《屈原》等优秀剧目 [3] - 博州的传统歌舞频繁登上湖北的舞台,展示多元文化独特魅力 [3] - 博州歌舞团团长巴特尔表示未来将与湖北艺术家合作,编排更多讲好鄂博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 [5]
舞台上铭刻不可磨灭的抗战记忆
四川日报· 2025-08-15 06:49
抗战题材戏剧的历史背景与创作 - 抗战时期川渝地区云集全国戏剧名家 拉开"舞台上的抗战"帷幕 [7] - 剧作家将个人创作融入时代火浴 发出热血抗战呐喊 [7] - 对抗战救亡主题戏剧的评价是生与死的评价 血与火的衡量 战鼓号角呐喊搏杀的记录与表现 [8] 代表剧目及其创作历程 -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1942年4月3日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上演 17天演出22场且场场爆满 [8] - 郭沫若创作《屈原》仅用10天时间 因写作过猛折断一支派克钢笔 [8] - 曹禺在宜宾江安创作《蜕变》 为抗战后首部独立完成的多幕剧 1940年4月重庆首演后引起轰动 [9][10] - 曹禺顶着胃病折磨创作《蜕变》 学生专门制作躺椅写字台辅助写作 [10] 当代抗战题材剧目的创新与发展 - 音乐剧《我是川军》2017年首演后连续演出80余场且场场爆满 [11][12] - 该剧以川军老战士视角再现川人出川抗日经历 融入四川方言对白增强地域亲近感 [11][12] - 剧目突破传统军人形象 展现新兵、和尚、骟猪匠等多元人物设定 [12] - 话剧《铁血西迁》聚焦1938年宜昌大撤退事件 40天内完成民族工业西迁任务 [13] - 剧中大量使用四川方言、川江号子等巴蜀文化元素 呈现袍哥、搬运工等地方人物形象 [13] - 该剧以全民族抗战大视野再现军人使命与家国情怀 多角度呈现社会各阶层在国难中的抉择 [14]
红幕赤声拨时弦(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10
抗战戏剧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 抗战戏剧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 以迅速反映现实和鼓舞民志为核心目标 通过历史隐喻和现实题材传递"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的时代呼唤 [3][4] - 1937年《保卫芦沟桥》由21名剧作者5天完成定稿 首印1万册全国发行 创作者自愿放弃著作权以扩大影响力 [4] - 代表作品包括《扬子江暴风雨》《八百壮士》《台儿庄》《洪宣娇》《忠王李秀成》《屈原》等 直接回应1937年淞沪会战 1938年台儿庄大捷 1941年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 [3][4] 创作效率与传播规模 - 剧作者与时间赛跑:《一年间》仅用"十二个上午"完成创作 《庆祝第二战场开辟》从无到有仅用3天 1944年延安演出吸引万人围观 [4] - 国际传播影响力: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记录延安演出 展现世界反法西斯声浪的同频共振 [4] - 全国性发行网络:《保卫芦沟桥》首印1万册全国发行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盲哑恨》风靡全国 开拓新的观演形式 [4][6] 演出形式与技术革新 - 适应战时条件发明"汽灯照明法":通过滑轮绳索操控汽灯变换解决长沙无电灯时的照明问题 [4] - 推广"篷帐舞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发明长方口半漏斗形篷帐 配红幕形成移动演出空间 迅速流传至战线剧社 抗大总校文工团 火线剧社等多个剧团 [4] - 创新观演模式:新四军抗敌剧团演出《军帽》时安排政治部主任以剧中人身份登台 使观众从"观看"转为"亲历" [6] 历史互动与社会影响 - 戏剧与现实直接交织:1932年《乱钟》演出时恰逢"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炮声与舞台音效交叠引发观众现场宣誓保家卫国 1937年《保卫芦沟桥》因淞沪会战中断演出后 戏剧工作者立即组成抗敌演剧队传播抗战戏剧 [5][6] - 抗战胜利时刻的戏剧参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 成都 昆明 泸县三地同时上演《上海屋檐下》《金玉满堂》《碧血花》 演员与观众共同冲入欢庆海洋 [6] - 田汉总结抗战戏剧规模为"演员四亿人 战线一万里 全球作观众" [6] 人才培养与行业传承 - 抗战戏剧启迪大量艺术人才:19岁夏淳和22岁刁光覃1937年观看演出后加入抗敌演剧二队 12岁田华1940年加入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儿童剧团 10岁胡伟民1942年观演后40年推动小剧场话剧浪潮 [7] - 形成观照现实的创作传统:成为戏剧工作者文化心理和创作主题的关键内容 红色血脉在代际间持续传承 [7] - 光未然《戏剧抗战》定义行业使命:"舞台是堡垒 街头是营盘 台上台下打成一片 演员观众一致抗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