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

搜索文档
台盟中央纪念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80周年特展开展
新华社· 2025-09-04 16:36
本次特展共陈列300余张(件、组)历史图片、档案等,重点呈现"五人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同胞欢庆 光复等历史场景。中央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台湾岛内嘉宾和青年代表等参加开展仪式并参观展览。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马欣然)共铸民族魂——台盟中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特展4日在台盟历史陈列馆开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宣布特展开展。台盟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江利平致辞表示,此次展 览内容突出两条主线:一是展现包括台盟先辈在内的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历程和爱国主义 的光荣传统;二是凸显以台盟先辈为代表的台湾同胞在救亡图存斗争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逐步认同, 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国家统一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希望通过特展让两岸同胞在重温台湾光 复历程、缅怀先烈功勋中凝聚共识、汲取力量,携手同圆中国梦。 ...
大地铭记·正义必胜
人民日报· 2025-09-04 07:32
图①②③④分别为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中歌舞《命运与共》、情境演唱 《不朽的旋律》、领唱与合唱《势不可挡》、男子群舞《血战到底》的演 出照片。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史诗性文艺盛典激荡人心 向云驹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是献给80年前伟大胜利的 史诗性艺术盛典,它形象而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 将胜利! 晚会以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叙事主线,兼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宏 大历史格局的关联叙事,展示对伟大的抗日战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有高度的历史认识,弘扬了正 确的二战史观。 经过了序幕,在晚会第一场"怒吼吧,黄河"中,《松花江上》的悲歌响起。回到1931年抗战的起点,中 国共产党率先扛起抗日的旗帜。情境歌舞展现了东北抗联中名震天下的英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 光辉形象,还原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征途。这是中国最早的抗日队伍之一,这是中国最早发出抗战宣言的 政党。 舞蹈《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而荡气回肠的《祭黄帝陵文》发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的先 声,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微视频丨伟大胜利
新华社· 2025-08-28 15:48
历史意义 - 抗日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 - 彻底粉碎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洗刷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2] - 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使中国人民赢得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2] 民族复兴 - 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开启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5] - 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奋起抗争14载 取得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
澳首都领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中国新闻网· 2025-08-18 09:40
纪念活动与历史意义 - 澳大利亚首都领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在堪培拉举行座谈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台湾光复80周年 [1] - 堪培拉侨界人士和中国留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 [1] 历史评价与政治立场 -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之战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1] -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1] - 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光复是两岸共同记忆 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1] 外交表态与侨界呼吁 -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总领事蔡志烽强调通过纪念历史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凝聚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 [1] - 呼吁在澳侨胞携手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1] - 要求两岸同胞共同捍卫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胜利成果 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外来干涉 [1]
珍贵文物汇聚日本投降展区,今天来中国抗战馆重温胜利记忆
新京报· 2025-08-15 09:24
文章核心观点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展示中国战场转入战略反攻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1] - 通过珍贵文物、影像和数据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及最终迫使日本投降的过程 [2][3][4] - 强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及全民欢庆胜利的场景 [14] 展览内容与历史事件 - 展览第七部分"伟大胜利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聚焦中国战场战略反攻阶段 [1] - 展出日本投降历史照片、《大公报》"日本投降矣"头版、受降仪式邀请信等一级文物 [5][7][12] - 呈现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及8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受降决定的珍贵文件 [4] 抗日武装力量数据 - 中国共产党领导兵力从1937年92000人增长至1945年1318294人,增幅达13倍 [2][3] - 各解放区民兵1945年达2687698人,民众积极参与参军作战 [3] - 作战次数累计超12万次,歼灭日伪军数量显著增长 [3] 关键历史节点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5] -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中国代表徐永昌签字 [9] - 1945年9月9日南京举行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盟国代表及近千人见证 [11][12] 文化与社会反响 - 作曲家晓河创作《反攻进行曲》鼓舞士气 [4][6] - 陈歌辛创作《恭喜恭喜》原为庆祝抗战胜利而非拜年歌曲 [14] - 《大公报》记者朱启平《落日》报道称签字"洗净中华民族七十年奇耻大辱" [11]
80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了!
新华社· 2025-08-15 08:42
历史事件回顾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无条件投降 [5] - 《大公报》头版以五个铅字宣告日本投降重大消息 [5]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14年并取得完全胜利 [6] - 抗日战争造成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民族牺牲 [6] 英雄事迹记录 - 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部队和群众将日伪军引向绝路最终跳崖殉国 [8] - 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官兵为掩护转移全部壮烈牺牲 [10][11] - 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事迹中年龄最小者仅13岁 [11][12] - 杨靖宇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战斗直至牺牲 [14] - 左权将军牺牲7年后其母亲才得知消息 [14] - 彭雪枫将军被赞颂一生清如水明如镜 [15] - 张自忠将军亲笔写明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 [15] - 赵一曼烈士临刑前高唱革命歌曲 [15] 纪念活动记载 - 2015年9月3日北京举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 [17][18] - 纪念大会现场放飞气球和白鸽象征和平 [18] - 抗战老兵乘车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17] 历史意义阐述 -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6] - 英雄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牢不可破的防御长城 [15] - 抗战胜利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17] - 历史证明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 [18]
八月十五日,永远值得铭记(时空对话·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1
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播与庆祝活动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消息通过电台和集会形式传播 八路军、新四军及东江纵队等多支部队均收到消息并举行庆祝活动 [5][6][7][8] - 延安各界两万余人集会于延安南门外广场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5] - 群众欢庆胜利 东北人民、晋察冀军区部队及各地百姓均以放鞭炮、集会等形式表达喜悦 [2][3][11] 关键战役与军事行动 - 1945年8月晋察冀军区部队攻占张家口 此为八路军从日军手中夺取的第一座大城市 [3] - 1945年8月初八路军120师警备6团攻打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敌人据点 战斗中一连指导员郭应舟牺牲 [6] - 1945年7月东江纵队在广东博罗县龙华镇伏击日军前哨据点 突击队员陈作明率先炸毁炮楼 [8] - 1945年8月18日北海军分区攻克烟台龙口 歼灭试图从海上逃跑的敌军 [13] - 1944年春新四军第七师巢北支队奇袭晓星集 消灭盘踞此地的日伪军 10岁侦察员宣钜华荣立三等功 [11][12] 军民关系与后勤支持 - 1942年初冬群众协助八路军制作冬衣 通过手工拍打羊绒并添加碎布块增强保暖性 [6] - 部队驻扎期间百姓主动为战士提供食宿 如房东大娘端水做饭 战士下山时被邀至百姓家用餐 [5][14] - 军民情感深厚 百姓支持被视为胜利的重要保障 战士保护百姓的决心因此增强 [5][6][14] 老兵个人经历与贡献 - 八路军老兵郭效远1939年底参军 参与多次战斗 缴获敌军枪支并受战友鼓励 [5][6] - 东江纵队老兵陈作明1945年参军 参与伏击日军据点 战后向学校讲述革命故事 [7][8][9] - 新四军老兵宣钜华1944年春参军 10岁担任侦察员 参与奇袭晓星集战役 [11][12] - 八路军老兵接成法1945年4月参军 参与龙口战役及解放战争 后赴青海建设西部 [13] - 新四军报务员万众一负责接收并传递日本投降电报 强调国家强盛与精神传承 [15] 历史意义与精神传承 - 胜利被视为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结果 先烈贡献被强调需铭记 [6][9][12][15] - 老兵通过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鼓励年轻人不忘历史并为国家贡献力量 [9][12][13][14] - 和平建设期老兵参与西部开发等国家建设 保持军人习惯并倡导珍惜和平 [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