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战略方针

搜索文档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21
政治引领作用 -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率先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2] - 推动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向国民党递交合作宣言 9月22日宣言发表标志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 - 坚定维护统一战线 抗战相持阶段应对三次反共高潮 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策略巩固团结抗战局面[4] 社会动员机制 -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和人民总动员[5] - 贯彻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强调"民力和军力相结合" 1938年《论持久战》指出战争伟力根源在于民众[6] - 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美军观察组确认"共党将民众与军队结为一体" 日方承认中共在争取民心方面远超对手[6] 战略指导体系 - 早期武装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率先开展游击战争 1932年发布《对日战争宣言》[7] - 提出持久战理论 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准确预见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8] - 创新游击战战略 1937年确定"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方针 1938年将游击战提升至战略高度[8] - 主导敌后战场 创建抗日根据地 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战术 相持阶段后成为主战场[9] 组织能力建设 - 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 延安整风克服教条主义 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11] - 强化集中统一领导 六届六中全会明确领导地位 通过系列决定强调一元化领导[12] - 构建优良作风体系 形成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自我批评三大作风[13] 历史成果与影响 - 铸就抗战精神 展现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14] - 获得国际认可 爱国侨领陈嘉庚1940年考察后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3] - 形成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成为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核心要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