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斯密型成长
icon
搜索文档
向世界开源中国技术
虎嗅· 2025-04-20 11:31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天工开物》展开,介绍其内容、作者思想,探讨“斯密型成长”及其局限,对比《天工开物》与《物理小识》,阐述两书在中日欧的传播及影响,揭示中国近代科学转型困境及原因 [1][4][20] 《天工开物》内容与作者思想 - 作者宋应星以“田野调查”记录18个行业、130余项技术,呈现人文温度 [1] - 宋应星将技术升华为艺术,以诗性表达科学叙事,书中插图再现劳动场景 [2] - 宋应星思想与泰州学派共鸣,为工商正名,体现平民立场 [2] - 《舟车》篇显示“江南道路”资本循环 [3] “斯密型成长”相关 - “斯密动力”推动分工与市场互动促进经济增长,即“斯密型成长” [4] - 两宋贸易是“斯密型成长”,明清江南“过密化增长”是其极限,存在局限 [6] - 《天工开物》体现“斯密型成长”,记录“自由工匠”群体及雇佣关系 [8][10] - “自由工匠”特征为流动性强、技能专业化、按劳取酬、经济自主 [12][14] - “自由工匠”是“斯密型成长”东方类型,是资本主义“萌芽”,但缺技术突破 [11][18][19] “开物”与物理分野 - 工业革命有“斯密动力”和“瓦特动力”,中国缺“瓦特动力” [20] - 《天工开物》是技术传承总结,未达科学原理,与《物理小识》有分野 [20][21] - 两书互补,共同反映中国近代科学转型困境,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学术分野 [24][26][27] “开物”通往知识共享 - 《天工开物》传入日本推动技术革新,出现“开物之学” [28] - 《物理小识》传入日本引领兰学,“物理”术语回流中国 [29][34] - 两书在日本结合,使日本科技近代化先行一步,在中国命运不佳 [34] - 《天工开物》在欧洲传播,推动农业、造纸、农具、冶铸等领域发展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