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晚期重轰炸期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月壤“时间胶囊”揭开撞击真相
人民日报· 2025-09-01 08:39
研究核心发现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带回的3.5克月壤样品 首次精确测定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1] - 该发现将月球遭受太阳系内"撞击风暴"(晚期重轰炸期)的起始时间向前推至少1亿年 并以数据推翻了"撞击强度骤增"的传统假说 [1] - 研究成果于8月20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期刊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科研团队从仅3.5克月壤中筛选出3颗150—350微米的微小岩屑 这些岩屑是盆地形成时高温熔融形成的特殊岩石 被视为"时间胶囊" [2] - 研究人员准确测定了岩屑年龄 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信息 最终确认岩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 [2] 科学意义与影响 - 研究结果表明月球"撞击风暴"在至少41.6亿年前就已经开始 且撞击通量逐渐下降而非突然激增 [2] - 阿波罗盆地的精确年龄为太阳系撞击历史提供了关键锚点 与已知盆地年龄共同构成时间标尺 帮助科学家重建更完整的太阳系动力演化史 [2] - 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地球早期的轰击历史 作为更靠近太阳的行星 地球遭受的轰击可能更为剧烈 这可能影响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进程 [2] - 中国探月工程带回的月壤为认识地月系统乃至整个太阳系演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3]
月壤“时间胶囊”揭开撞击真相
人民日报· 2025-08-30 06:01
研究核心发现 -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年龄为41.6亿年 推翻"晚期重轰炸期撞击强度骤增"假说 [1][2] - 研究将月球"撞击风暴"起始时间向前推至少1亿年 表明撞击通量随时间逐渐衰减而非突然激增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团队从3.5克月壤中筛选3颗150-350微米岩屑 通过地球化学数据与遥感图像综合测定年龄 [2] - 岩屑为盆地形成时高温熔融形成的特殊岩石 被视作记录宇宙演化历史的"时间胶囊" [2] 科学意义与应用 - 阿波罗盆地41.6亿年年龄为太阳系撞击历史提供关键锚点 构成重建太阳系动力演化史的时间标尺 [2] - 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地球早期更剧烈的轰击事件 可能影响生命起源与演化进程 [2] 工程成果与价值 - 中国探月工程通过月壤样品获取认识地月系统及太阳系演化的关键数据 [3] - 精确测年成果为宇宙演化拼图提供关键碎片 推动人类对早期太阳系动荡历史的理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