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壤样品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力争为月球研究补上“关键拼图”
人民日报· 2025-10-24 11:24
核心观点 - 嫦娥六号任务成功获取月球背面样品并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 标志着公司在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2][3] - 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月球地质演化及太阳系早期历史的认知 为未来月球资源利用和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基础 [3][4] - 公司通过组建专业团队攻克技术难题 建立了在小行星和火星样品研究方面的技术储备 [6][7] 科研进展与发现 - 研究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火山熔岩形成于距今28.3亿年前 证实月球背面存在小于30亿年的年轻岩浆活动 [3] - 研究揭示了月球早期撞击历史的关键信息 确定了阿波罗盆地的形成时间 为研究月球晚期重轰炸提供了关键证据 [3] - 在月壤中首次发现碳质球粒陨石残片 这类富含水与有机质的月外物质为探寻月球表面水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3] - 通过嫦娥六号火山样品与阿波罗样品的对比研究 提出了月球深部热动力新模型 [3] 技术能力与团队建设 - 公司组建了由30余名科研工作者组成的跨学科专业团队开展月壤样品研究 [2][7] - 团队利用扫描电镜、离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技术对样品进行研究分析 [2] - 针对月壤样品量极少(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且珍贵的挑战 优化了研究方法并提升仪器精度 [6] - 已建立的技术积累为未来小行星和火星样品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7] 未来规划与展望 - 公司已领取新一批月壤样品 将继续围绕月球正面与背面差异等关键问题开展持续攻关 [4] - 展望“十五五” 团队将依托已有技术积累深化月球样品研究 力争在月球演化历史认知上取得更多突破 [4] - 下一步研究旨在为月球研究补上“关键拼图” 推动行星科学发展和深空探测任务 [4][7]
力争为月球研究补上“关键拼图”(迈向“十五五”的创新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10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4年8月底,在北京接过那3.5克看似微小却重若千钧的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时,我触摸的不仅是来自38 万公里外的天体物质,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永恒梦想。我的心情激动不已。 刚拿到样品,我就用手电筒照射玻璃瓶,那些比想象中更为细小的灰黑色月壤粉末,在光束中闪烁着神 秘的光芒。我们当天赶回广州,团队30多名科研人员早已做好准备、蓄势待发,大家很快就投入了研 究。同事们利用扫描电镜、离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技术,对样品进行研究分析,取得一系 列发现。 月球二分性——这个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月球正面与背面在形貌、成 分、月壳厚度和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的形成机制尚有争议。嫦娥六号探测器着陆 于月球背面阿波罗盆地南部的一个古火山熔岩区,是人类首次成功开展的月球背面采样任务,为我们提 供了破解月球二分性这一难题的关键线索。通过研究这些月壤,我们不仅能够揭示月球背面的地质历 史,更能完善全月演化框架,为理解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提供重要参考。 经过两个 ...
【经济日报】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天外信使”
经济日报· 2025-10-22 11:28
据了解,该研究不仅刷新了对内太阳系物质迁移机制的认识,也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 提供了新方向。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林莽研究员指导,王锦团 副研究员与博士研究生陈志铭等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科学分析,识别出来自碳质 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科研人员认为这些碎片是碳质球粒陨石母体撞击月球表面,发生熔融后快速冷 却结晶的产物。该研究系统地建立了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方法。相关成果的论文于北京时间10月 21日凌晨3点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陨石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是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但由于地球大气层和地质活 动的影响,绝大多数陨石难以完好保存,尤其是较稀少的碳质球粒陨石。而月球因缺乏大气和地质活 动,成为保存陨石撞击痕迹的"天然档案馆"。 ...
【新华社】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陨石残留物有助解释月球水来源
新华社· 2025-10-21 11:11
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富含水和有机质等生命关键物质。研究人员 提出,该发现不仅表明外太阳系物质可以向内太阳系迁移,还对解释月球表面水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学家在对嫦娥六号2克月壤样品的科学分析中,识别出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 物,而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自这类陨石的撞击贡献。该成果 已于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3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研究人员表示,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自这类陨石的撞击 贡献,这也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研究人员介绍,陨石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是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但由于地球 大气层和地质活动的影响,绝大多数陨石难以完好保存,尤其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陨石记录中 占比不足1%。而月球因缺乏大气和地质活动,成为保存陨石撞击痕迹的"天然档案馆"。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等组成的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2克月壤样品的科学 研究,识别出来自CI型陨石的撞击残留物。科研人员指出这些碎片是CI型碳质球粒 ...
【科技日报】嫦娥六号样品发现罕见“天外信使”
科技日报· 2025-10-21 11:11
研究核心发现 - 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发现罕见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碎片 [1][2] - 证实小行星碎片能够从外太阳系"长途跋涉"至内太阳系 [1][2] - 为解释月球上水的来源提供了全新线索 [1][2] 陨石特性与科学价值 - CI型碳质球粒陨石富含水分与有机物,在地球上极为罕见 [1] - 该类陨石的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通常富含水与有机质等挥发性成分 [2] - 统计分析显示这类陨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远高于地球 [2] 月球环境优势 - 月球没有大气和地质活动,是完美的"天然档案馆" [1] - 月球能将亿万年来陨石撞击的痕迹清晰地保存下来 [1]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研究建立了一套有效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新方法 [2] - 发现刷新了以往对太阳系物质运动机制的认识 [2] - 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2]
嫦娥六号样品发现罕见“天外信使”
科技日报· 2025-10-21 09:21
值得注意的是,CI型陨石的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通常富含水与有机质等挥发性成分。 统计分析显示,这类陨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远高于地球,说明过去碳质陨石撞击地月系统的贡献可能被 严重低估。 徐义刚表示,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外太阳系物质可以向内迁移,刷新了以往对太阳系物质运动机制 的认识,也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研究人员提出,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 的特定特征的水,很可能就源自这类陨石的撞击。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陆成宽)月球上的水从何而来?外太阳系的物质能否穿越亿万里 来到我们身边?嫦娥六号月壤为解开这些谜题提供了关键线索。我国科研人员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发 现罕见陨石撞击残留物,不仅证实了小行星碎片能够从太阳系外围"长途跋涉"至内太阳系,也为解释月 球上水的来源提供了全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21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陨石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携带着行星诞生和演化的秘密。但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陨石坠落时 就像经过一座"焚化炉",大多被烧毁或磨损;加上地壳运动频繁,陨石留下的痕迹也很难保存。这使得 一种富含水分与有机物的珍贵陨石——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上极 ...
嫦娥六号月壤中发现陨石残留物有助解释月球水来源
新华社· 2025-10-21 08:10
研究核心发现 - 通过对嫦娥六号2克月壤样品的分析,识别出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 [1] - 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自这类陨石的撞击贡献 [1][2] - 该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3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1] 陨石的科学价值与月球环境优势 - 陨石是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 [1] - 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陨石记录中占比不足1%,难以在地球完好保存 [1] - 月球因缺乏大气和地质活动,成为保存陨石撞击痕迹的“天然档案馆” [1]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等组成 [1] - 识别出的碎片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母体撞击月球表面后,发生熔融并快速冷却结晶的产物 [1] - 该研究系统地建立了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方法 [1] 对月球水来源及太阳系物质迁移的启示 - 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富含水和有机质等生命关键物质 [2] - 发现表明外太阳系物质可以向内太阳系迁移 [2] - 该发现对解释月球表面水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2]
【人民日报】月壤“时间胶囊”揭开撞击真相
人民日报· 2025-09-01 08:39
研究核心发现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带回的3.5克月壤样品 首次精确测定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1] - 该发现将月球遭受太阳系内"撞击风暴"(晚期重轰炸期)的起始时间向前推至少1亿年 并以数据推翻了"撞击强度骤增"的传统假说 [1] - 研究成果于8月20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期刊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科研团队从仅3.5克月壤中筛选出3颗150—350微米的微小岩屑 这些岩屑是盆地形成时高温熔融形成的特殊岩石 被视为"时间胶囊" [2] - 研究人员准确测定了岩屑年龄 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信息 最终确认岩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 [2] 科学意义与影响 - 研究结果表明月球"撞击风暴"在至少41.6亿年前就已经开始 且撞击通量逐渐下降而非突然激增 [2] - 阿波罗盆地的精确年龄为太阳系撞击历史提供了关键锚点 与已知盆地年龄共同构成时间标尺 帮助科学家重建更完整的太阳系动力演化史 [2] - 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地球早期的轰击历史 作为更靠近太阳的行星 地球遭受的轰击可能更为剧烈 这可能影响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进程 [2] - 中国探月工程带回的月壤为认识地月系统乃至整个太阳系演化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3]
月壤研究新突破、“超级工程”进度条刷新……这一周,多领域好消息频传
环球网· 2025-08-24 07:32
航天与深空探测 - 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7颗卫星 实现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 发射准备效率提升至7-10天 [1] - 嫦娥六号月壤研究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时间向前推进至少1亿年 [3] - 中国首部8K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定档9月5日全国上映 [4] 农业与粮食生产 - 中国早稻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 单产与总产实现双增创历史新高 [5][7] 气象与安全技术 - 青藏高原东部构建地基站网+无人机+卫星三位一体观测体系 提升暴雨预报准确率 [9] - 建成国内首个汽车雷电效应测试平台 验证新能源车在高电压强磁场环境下的功能稳定性 [11] 材料科学与制冷技术 - 在六氟磷酸钾塑晶材料中首次发现全温区压卡效应 为全固态制冷技术开发提供支撑 [11] 能源基础设施 - 河南信阳300M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地下储气库完成50%开挖 建成后年发电量达4.2亿度 [13] - 宁波大榭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建成 烯烃总产能突破1000万吨 [15] - 江汉油田红星页岩气田探明1650.25亿立方米储量 成为我国首个二叠系大型页岩气田 [18] - 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突破90亿吨 煤炭运量占全国铁路煤运总量1/5 [19] 航运与交通工程 - 平陆运河实船试验首次获取A级航区内河船舶性能指标 填补国内数据规范空白 [21][23]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新发现 揭示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央视网· 2025-08-22 00:18
科研发现 -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1] - 该发现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点向前推进至少1亿年 [1] - 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