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壤样品

搜索文档
月壤研究新突破、“超级工程”进度条刷新……这一周,多领域好消息频传
环球网· 2025-08-24 07:3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周 从浩瀚太空到广袤田野 捷报频传 一键查收 这份超提气的成绩单 中国航天双突破 向深空,更高效! 力箭一号接轨全球 实现 " 总装、测试、发射 " 一体化 8月19日15时33分,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7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专门为力箭系列火箭建设的总装测试厂房正式投入使用。 力箭一号火箭首次实现了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 ,大幅提高发射准备效率,可实现7 至10天快速测试发射,进一步提高火箭履约能力。 嫦娥六号再立功 月球 " 撞击风暴 " 向前推进至少 1 亿年 我国早稻单产创历史新高 早稻是我国全年粮食收获的第二季,今年,早稻生产克服局部洪涝和台风影响, 实现单产、总产双增,亩产首次突破 400 公斤,创历史新高 。 △嫦娥六号月壤中识别的撞击岩屑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 首次精确测定出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 41.6 亿年前 ,这一发现精准限定了该盆地形成的 时间,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有助于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 中国首部 ...
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科技日报· 2025-08-21 16:13
记者8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所研究员徐义刚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 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为揭示月球遭受太阳系内"撞击风暴",即晚期重轰炸提供了关键证据。当日, 由该团队领衔的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击盆地,大多数是约38亿年前太阳系内小天体撞击的遗迹。这场太阳系内的"撞 击风暴",在距今约40亿—38亿年间究竟是出现了强度骤增,还是逐渐减弱呢?科学界中一直存在争 论。 "争议源于月球上关键撞击盆地缺乏精确年龄数据。"徐义刚介绍,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位 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可能标志着晚期重轰击事件 的启动时间,从而成为破解这场"撞击风暴"谜题的关键。 研究团队在仅3.5克的月壤中,发现了三颗直径为150—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这些岩屑是阿波罗盆 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熔融岩石,是记录撞击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时钟"。 研究团队准确测定了岩屑的年龄,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最 ...
【科技日报】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科技日报· 2025-08-21 08:44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5-08-21 第03版) 研究团队在仅3.5克的月壤中,发现了三颗直径为150—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这些岩屑是阿波 罗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熔融岩石,是记录撞击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时钟"。 研究团队准确测定了岩屑的年龄,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终确认岩 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这一研究新获得的年龄将月球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开始时间 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更新了"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推翻了月球撞击通量的"灾变说",并且揭示 了早期动力学演化规律。 "本研究的撞击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轰炸期间的撞击通量是呈渐变衰减趋势的,并不支持40 亿—38亿年间撞击通量激增的假说。"徐义刚强调,嫦娥六号样品的研究将持续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 系统的演化。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所研究员徐义刚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 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为揭示月球遭受太阳系内"撞击风暴",即晚期重轰炸提供了关键证据。当日, 由该团队领衔的相关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