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月球岩浆活动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最新研究成果 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0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演化历史 [1] - 四项研究发表于《自然》杂志,涵盖月背岩浆活动、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演化特征 [1] - 月球"二分性"表现为正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形成机制仍是未解之谜 [1] 关键科学进展 - 首次发现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持续时间至少14亿年 [2]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揭示28亿年前磁场强度可能反弹,表明月球发电机磁场存在波动 [2] - 首次测定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显著低于正面,证实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 [2] - 首次发现月背玄武岩源自极度亏损的源区,可能与大型撞击事件导致的熔体抽取有关 [2] 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研究意义 - 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约2500千米,撞击能量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 [2] - 四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该大型撞击对月球演化的影响,是成果的核心亮点 [2] - 精确测定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精确"宇宙时钟"标尺 [2] 嫦娥系列研究的持续突破 - 嫦娥五号样品曾证明月球正面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将月球地质寿命"延长"10亿年 [3] - 中国探月工程推动行星科学从"跟跑"迈向"并跑",部分领域实现引领 [3] -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发现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及极度亏损的月幔源区,提出月壳厚度与源区组成共同影响岩浆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