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月球二分性
icon
搜索文档
嫦娥六号月壤四项研究成果发布——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齐鲁晚报· 2025-08-04 11:40
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正逐步揭开。中国科学院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 品取得的四项研究成果,当天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四项研究分别揭示 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过去,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主要来自阿波罗计划的采样。如今我国科学家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获得的 一系列重要发现,正不断颠覆和刷新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表示。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相对平坦,有广阔的玄武岩平原;背面则高地遍布,月海稀少。月球 正反面为何大不相同?关于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机制仍然悬而未决,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 问题。然而,过去所有的月球采样都来自月球正面,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 首次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这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 的火山活力;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增强,这意味着月球活 力并非传统认为的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 幔,表明月球内部水分布 ...
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经济日报· 2025-08-04 09:01
月球背面演化历史研究 - 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四项重要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 [1] - 四项研究分别揭示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 [1] - 研究成果首次为人类揭开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颠覆了传统认知 [1] 月球正背面差异研究 - 月球正面平坦且玄武岩平原广阔,背面高地遍布且月海稀少 [1] - 月球"二分性"形成机制仍是未解之谜,过去采样仅限正面 [1] - 此次研究首次基于月背样品开展,填补科学空白 [1] 月背岩浆活动发现 - 首次揭示月背在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玄武质火山活动 [2] - 表明月球背面可维持持久火山活力,挑战传统认知 [2] 月球古磁场研究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28亿年前磁场强度可能增强 [2] - 显示月球活力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 [2] 月幔水含量差异 - 首次测得月背月幔水含量显著低于正面 [2] - 证实月球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特征 [2] 月幔演化特征 - 首次发现月背玄武岩来自极度亏损的源区 [2] - 可能指示原始月幔极度亏损或大型撞击事件影响 [2] 科研意义 - 中国探月工程实现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 [2] - 研究成果推动中国行星科学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引领 [2]
嫦娥六号月壤四项研究成果发布—— 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经济日报· 2025-08-04 05:58
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正逐步揭开。中国科学院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 品取得的四项研究成果,当天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四项研究分别揭示 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过去,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主要来自阿波罗计划的采样。如今我国科学家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获得的 一系列重要发现,正不断颠覆和刷新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表示。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相对平坦,有广阔的玄武岩平原;背面则高地遍布,月海稀少。月球 正反面为何大不相同?关于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机制仍然悬而未决,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 问题。然而,过去所有的月球采样都来自月球正面,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 此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通过嫦娥 六号样品研究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科学成果。 首次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这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 的火山活力;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 ...
【经济日报】四项重磅成果发布 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经济日报· 2025-07-10 14:40
月球背面研究成果 核心观点 -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取得四项突破性成果,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1][2] - 四项研究分别涉及月背岩浆活动、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地球化学特征,颠覆传统月球认知 [1][2] - 月球背面与正面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地质结构、水分布及物质组成 [1][2][3] 月背岩浆活动 - 首次发现月背在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火山活力持久 [2] - 研究样本来自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SPA盆地) [2] - 精确测定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提供精确标尺 [5] 月背古磁场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28亿年前磁场强度可能增强,颠覆传统单调衰减理论 [2] - 磁场反弹迹象对月球核演化和磁场生成机制提出新挑战 [2] 月幔水含量 - 首次测得月背月幔水含量仅1至1.5微克/克,显著低于正面,证实月球内部水分布二分性 [2][3] - 与月球正面"湿润"特征形成鲜明对比,挑战月球起源理论 [3] 地球化学特征 - 发现月背玄武岩来自"超亏损"月幔源区,缺乏易熔融元素,揭示月球内部贫瘠之谜 [4] - 提出"先天贫瘠"与"后天改造"两种模型解释月幔源区特性 [4] - 研究为月球早期分层、冷却及演化提供关键证据 [4] 科学意义 - 嫦娥六号样本研究颠覆月球科学领域长期假说,推动理论重新审视 [5] - 中国探月工程实现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推动行星科学从"跟跑"迈向"并跑" [5] - 嫦娥五号曾将月球地质寿命延长10亿年,嫦娥六号进一步确立"嫦娥时代"主导地位 [5]
月球背面演化历史首次揭开
科技日报· 2025-07-10 09:30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以4篇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包括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1] - 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其着陆点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构造单元之一[2] - 嫦娥五号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填补了月球晚期演化研究的空白,其样品发现20亿年前的火山活动,将月球火山活动历史延长了10亿年[2] 月球背面科学发现 - 首次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3]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存在波动[3] - 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3] - 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异常"贫瘠"的月幔区域,揭示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3] 月球二分性研究 - 月球具有"二分性",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形成机制仍悬而未决[4] - 研究提出嫦娥六号玄武岩源自一个极其贫瘠的月幔区域,称为超亏损月幔,缺乏钾、磷、稀土元素等[4] - 对超亏损月幔提出两种解释:可能来自月球早期深部未受扰动的月幔,也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巨型撞击事件导致月幔"贫瘠化"[4][5][6] - 这些发现为理解月球早期内部分层、冷却和演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信息,是揭开月球正背面巨大差异之谜的关键一步[6]
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最新研究成果 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0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演化历史 [1] - 四项研究发表于《自然》杂志,涵盖月背岩浆活动、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演化特征 [1] - 月球"二分性"表现为正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形成机制仍是未解之谜 [1] 关键科学进展 - 首次发现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持续时间至少14亿年 [2]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揭示28亿年前磁场强度可能反弹,表明月球发电机磁场存在波动 [2] - 首次测定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显著低于正面,证实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 [2] - 首次发现月背玄武岩源自极度亏损的源区,可能与大型撞击事件导致的熔体抽取有关 [2] 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研究意义 - 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约2500千米,撞击能量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 [2] - 四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该大型撞击对月球演化的影响,是成果的核心亮点 [2] - 精确测定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精确"宇宙时钟"标尺 [2] 嫦娥系列研究的持续突破 - 嫦娥五号样品曾证明月球正面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将月球地质寿命"延长"10亿年 [3] - 中国探月工程推动行星科学从"跟跑"迈向"并跑",部分领域实现引领 [3] -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发现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及极度亏损的月幔源区,提出月壳厚度与源区组成共同影响岩浆活动 [2]
科学与健康|1935.3克“月背土特产”再出新成果!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新华社· 2025-07-09 23:29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带回1935.3克样品 [2] - 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 首次系统揭示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效应 [2] - 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质单元是南极-艾特肯盆地 其形成时的撞击能量约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 [3] 南极-艾特肯盆地研究突破 - 首次发现月球上新类型岩石——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熔岩 确定盆地形成时间为42.5亿年前 [6] - 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 此类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 [6] - 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 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 [6] - 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 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 [6] 月球"二分性"研究进展 - 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6] - 科研人员提出嫦娥六号玄武岩源自"超亏损月幔" 缺乏钾、磷、稀土等"不相容"元素 [6] - 巨型撞击事件可能引发后期强烈火山活动 导致月幔物质"不相容"元素被榨干 [7] - 进一步厘清月球正背面物质组成差异 将为破解"二分性"之谜提供机遇 [9]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发布,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新京报· 2025-07-09 23:28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 核心观点 -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破解了月球"二分性"之谜 [1][2][3] - 四项研究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演化特征,颠覆了多项月球科学经典理论 [1][3][5] - 中国行星科学研究正从"跟跑"迈向"并跑",并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 [5][6] 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 月背存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两期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其火山活力持久 [3] - 月球磁场强度在28亿年前可能发生过反弹,显示其发电机磁场存在波动而非单调衰减 [3] - 月背月幔水含量显著低于正面,证实月球内部水分布存在"二分性" [3] - 月背玄武岩源区极度亏损,可能源于大型撞击导致的熔体抽取 [3] 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效应 - 42.5亿年前直径200公里天体的撞击形成直径2500公里、深达百公里的熔融池 [4] - 撞击导致月幔熔体抽取,形成极度亏损和贫水的月幔源区 [4] - 28亿年前月球内部活力突然增强,触发月幔熔融并产生火山活动 [4] 科学突破与影响 - 发现月球新岩石类型"南极-艾特肯苏长岩",证明阿波罗样品不能代表月球全部 [4] - 精确测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提供"宇宙时钟"标尺 [6] - 嫦娥五号样品曾将月球地质寿命延长10亿年,嫦娥六号成果进一步推动月球研究进入"嫦娥时代" [6] 国际学术评价 - 嫦娥六号样本迫使学界重新审视月球起源与演化理论,包括内部动力学、水分布及磁场机制 [5] - 英国学者评价样本分析仅触及"冰山一角",预期未来将涌现更多颠覆性发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