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磁场发电机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最新研究成果 揭秘月球背面(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7-21 05:41
月球背面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取得4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2] - 嫦娥六号携带人类首份月背样品返回地球,采集于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击遗迹——南极-艾特肯盆地,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机遇[5] - 嫦娥六号样品与嫦娥五号正面样品外观差异显著:五号样品颜色深黑为纯玄武岩,六号样品颜色发浅泛白含大量白色斜长岩组成的高地物质[6] 月球"二分性"特征 - 月球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平坦有广阔玄武岩平原,背面高地遍布月海稀少且月壳更厚[3] - 此前科学界提出多种理论解释"二分性",包括早期岩浆洋冷却结晶不均匀、月幔物质对流不对称等,但因缺乏背面样本一直未解[4] - 嫦娥六号样品显示背面月幔极度贫水,水含量仅1-1.5微克/克,为已报道数据最低值,比正面更"干",可能与艾特肯盆地撞击事件改造有关[8] 月背岩浆活动研究 - 研究团队从5克月壤中分选出108颗玄武岩岩屑,揭示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岩浆来自亏损克里普物质的源区[9] - 发现42亿年前存在来自富集克里普物质源区的火山活动,表明月背岩浆活动至少持续14亿年[9] - 在极度贫水条件下岩浆产生机制成谜,现有升温、减压或放射性元素衰变理论均不适用,可能存在未知第四种机制[9] 月球古磁场发现 - 研究团队分析约28亿年前的月背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在此时发生反弹,不同于此前认为31亿年前急剧下降后持续低能量的认知[10][12] - 磁场反弹原因可能是"月球磁场发电机"主要能量来源变化或初始驱动机制再次增强[12] - 此前科学界认为月球在42-35亿年前存在接近地球强度的活跃磁场,31亿年前急剧下降[12]
人类正认识一个“全新”的月球!
新华社· 2025-05-28 11:17
嫦娥六号任务成果 - 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带回1935.3克月球样品,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1] - 近一年来科学家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逐步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1] - 人类正认识一个"全新"的月球[1] 首批研究成果 - 2024年11月15日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与《科学》[2] - 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4] - 其中一项研究表明月背岩浆活动42亿年前就存在,至少持续了14亿年[4] - 这些发现为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4] 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 - 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分析了约28亿年前的月球背面磁场信息[6] - 这是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了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6] - 相关成果论文2024年12月20日在《自然》在线发表[8] - 研究首次提供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古磁场测量结果[8] 月球岩浆洋假说验证 - 科学家通过研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的玄武岩验证了全月尺度月球岩浆洋假说[9] - 相关成果论文2025年2月28日在《科学》发表[9] - 研究使月球岩浆洋假说第一次有了"背面"证据[11] - 形成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巨大撞击可能改造了该区域的早期月幔[11] 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间 - 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确定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12] - 直径约2500公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疤痕"[14] - 这一发现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了初始锚点[14] 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 - 科学家选取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的玄武岩岩屑开展月幔源区水含量研究[15] - 结果显示嫦娥六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水含量仅为1至1.5微克/克[15] - 这是已报道数据中的最低值,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更"干"[15] - 相关成果论文2025年4月9日在《自然》在线发表[17] - 研究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