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网】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首次发现晶质赤铁矿
人民网· 2025-11-18 10:05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月球样品中发现微米级赤铁矿(α-Fe2O3)和磁赤铁矿(γ-Fe2O3)晶体 [1] - 研究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解释该区域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首次样品实证 [1][2] - 发现挑战了月球整体为还原环境的传统认知,首次利用样品证实月球表面存在赤铁矿等强氧化性物质 [2] 科学机制与过程 - 赤铁矿形成与月球历史上的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撞击产生瞬时高氧逸度气相环境 [2] - 铁元素在高氧逸度环境中被氧化,导致陨硫铁发生脱硫反应,经气相沉积过程形成微米级晶质赤铁矿颗粒 [2] - 反应的中间产物磁性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矿物载体 [2] 研究方法与支持 - 研究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 [1] - 研究得到国家航天局月球样品(编号:CE6C0300YJFM00301)的支持 [1] - 联用微区电子显微谱学、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确认了月球原生赤铁矿颗粒的晶格结构及独特产状特征 [1] 成果影响与意义 - 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 Advances [1] - 成果将为后续月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深化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知 [1] - 研究揭示了月球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磁异常成因 [2]
【科技日报】嫦娥六号样品揭示全新月球氧化反应机制
科技日报· 2025-11-17 10:41
科学发现核心观点 - 首次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1] - 研究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并为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1] - 该发现首次利用样品证实了在超还原背景下月球表面存在赤铁矿等强氧化性物质[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月球表面因无大气保护且缺乏水整体处于还原环境此前缺少赤铁矿等高价态铁氧化物存在的关键证据[1] - 嫦娥六号着陆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岩石质天体上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其形成时的撞击规模远超月球其他区域[2] -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成功从该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此次突破性发现创造了前提[2]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科研团队联用微区电子显微谱学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确认了月球原生赤铁矿颗粒的晶格结构及独特产状特征[1] - 研究提出赤铁矿形成可能与月球历史上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大型撞击形成瞬时高氧逸度气相环境[1] - 铁元素在高氧逸度环境中被氧化使陨硫铁发生脱硫反应经气相沉积过程形成微米级晶质赤铁矿颗粒[1] 研究成果与影响 - 该研究成果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2] -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综合性期刊《科学进展》上将为后续月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2] - 反应的中间产物为具有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矿物载体[1]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发现晶质赤铁矿和磁赤铁矿 揭示月球氧化新机制与磁异常成因
央广网· 2025-11-17 09:58
文章核心观点 - 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次发现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 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 [1] - 该发现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是月球氧化作用研究的重大科学突破 [1] - 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综合性期刊《科学进展》 将为后续月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 科研发现 - 在数千条月壤光谱数据中找到赤铁矿线索 并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首次发现赤铁矿和磁赤铁矿两种矿物 [1] - 发现的赤铁矿属于高价态的三价铁氧化物 是月球存在强氧化作用的关键证据 [1] - 月球表面因无大气保护且缺乏水而处于还原环境 几乎不可能存在强氧化物 此次发现意义重大 [1] 研究意义与影响 - 赤铁矿的形成可能与月球历史上的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 [1] - 该发现揭开了人类认识月球氧化作用研究的新一页 期待未来有更多相关新成果出现 [2] - 研究成果将助力深化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知 [2]
世界最大、重要突破!上周,我国多领域捷报频传
环球网资讯· 2025-11-17 07:33
航天工程与月球科研 - 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月球样品,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 [1] - 研究首次利用样品证实月球表面在超还原背景下存在赤铁矿等强氧化性物质,揭示了月球的氧化还原状态及磁异常成因 [3]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已启动,飞船将满载货物上行,包括航天员食品及空间站设施设备 [3] 航空发动机技术 - 中国航发自主研制的3D打印极简涡喷发动机圆满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3D打印发动机在工程应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5] 6G通信技术 - 已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提出的5类6G典型场景和14项关键能力指标全部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 [8] - 我国6G发展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8] 核电控制系统 - 中国广核集团发布全新升级的核电站新一代数字化仪控系统,该系统为100%国产化的核安全级超级智慧"大脑",硬件包括芯片及软件完全自主研发 [10] 基础设施建设 - 广州首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海珠湾隧道正式建成通车,实现国内首例最大规模超大盾构磨群桩毫米级沉降控制 [12] - 通车后广州中心城区至广州南站可实现15分钟互达,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 [12] 航海保障装备 -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航标船"海巡176"正式列编,该船是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最大最先进的航标作业船 [14] - 船舶总长75.2米,型宽14米,满载排水量2360吨,续航力5000海里,可在6级海况下安全航行,重点服务琼州海峡、三沙等水域 [16] 新能源技术 - 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高空风力发电捕风伞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试验场成功开伞并完成全部预定试验,标志着我国高空风力发电技术在工程化应用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17]
关于月球,中国科学家又有重大研究发现!
中国能源报· 2025-10-06 08:35
研究核心发现 - 中国科学家首次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 [1] - 研究结果为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月幔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科学依据 [1] - 该发现进一步深化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 [1] 具体科学数据 - 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比来自月球正面的嫦娥五号等样品低约100℃ [5] - 计算显示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低于月球正面的约1500℃ [6] - 利用月球遥感数据验证分析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低于正面约70℃ [6] 月球"二分性"现象 - 月球正面相对平坦开阔,背面布满沟壑峡谷和悬崖,地形起伏更大 [6] - 月球正面存在较多月海,占据正面30%以上面积,而背面月海仅占约1%-2% [6] - 月球正面富含放射性元素,而背面相对亏损 [6] 研究方法与团队 - 研究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 [3] - 科学家利用多种温压计对玄武岩样品进行精细分析,并通过岩石学模型模拟结晶过程 [5] - 研究成果已刊发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3] 行业意义 - 该研究是核与航天跨行业、跨专业联动取得的新成果 [3] - 作为我国深空探测研究的重要力量,核地研院等在月壤分析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7]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新进展发布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有点“冷”
环球网资讯· 2025-10-06 08:17
研究核心发现 - 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 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1] - 研究结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北京大学 山东大学合作完成 已刊发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1] 样品分析与研究方法 - 科学家利用多种手段对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带回的玄武岩样品进行精细分析 通过分析月壤玄武岩样品中典型单斜辉石 斜长石等矿物的成分 运用三种不同的温压计计算结晶温度与压力 [4] - 研究团队通过岩石学模型模拟嫦娥六号玄武岩结晶过程 四种独立方法得出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 比来自月球正面的嫦娥五号等样品低约100℃ [4] 月幔潜能温度对比 - 研究团队通过玄武岩全岩成分重建原始岩浆化学组成 计算月幔潜能温度 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 低于月球正面约1500℃ [6] - 团队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验证 通过卫星遥感获取的表面岩石化学成分计算 表明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低于正面约70℃ 与样品分析结论相近 [6] 月球二分性现象 - 研究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 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地貌 元素分布和地质单元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 [9] - 月球正面相对平坦开阔 背面布满沟壑峡谷和悬崖 地形起伏更大 月球正面月海区域占30%以上 背面月海仅占约1%至2% 月球正面富含放射性元素而背面相对亏损 [9]
【科技日报】嫦娥六号样品揭开月球“晚年”保持“活力”之谜
科技日报· 2025-08-25 08:50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团队通过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在20亿至28亿年前仍存在火山活动的热驱动机制 推翻传统认为月球在30亿年前已休眠的观点 [1] - 在样品中发现两类形成于同一时期的特殊玄武岩 包括源自月幔深处的超低钛玄武岩和来自较浅月幔的低钛钛玄武岩 [1] - 通过模拟实验确认这些岩石来自月球早期岩浆海洋冷却形成的两种不同岩层 [1] 热动力机制 - 提出新的热动力机制:月球冷却导致岩石圈不断增厚 深部岩浆滞留在月幔浅部辉石岩层底部 [1] - 被卡住的岩浆向上传导热量 触发浅部月幔部分熔融 最终导致火山喷发 [1] - 该机制推翻了传统认为月球晚期火山活动与富水或放射性元素有关的假说 [1] 月球演化特征 - 研究发现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晚期火山岩石化学特征存在差异 [2] - 表明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幔组成可能不同 [2] - 这一发现为理解月球的不对称演化提供了新线索 [2]
前沿科技“硬核”突围不停步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有了新发现
央视网· 2025-08-09 10:37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新发现 - 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玄武岩样品揭示了月幔处于"超还原"状态,深化了对月球内部组成的认识 [1] - 月幔厚度1000多千米,占月球体积一半以上,是月球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 [3] - "超还原月幔"指月幔物质元素以较低价态存在,可能更原始或受大型撞击导致还原过程 [3] 月球正面与背面差异 - 嫦娥六号着陆区月幔比正面更"干"、更"贫瘠"且更"还原",差异延伸至几百公里深度 [5][7] - 月球正背面在玄武岩分布、地貌特征、化学成分和月壳厚度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5] - 该发现对行星科学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并对月球资源评估与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7] 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与研究 - 国家航天局已发放九批共125.42克月球样品,含国际机构申请的嫦娥五号样品2.18克 [8][9] - 国内外基于嫦娥五号、六号样品发布研究成果超150个 [9] - 样品申请采取"线上提交+专家评审"流程,每年开放两次申请窗口,全程历时约5个月 [11] 月球科研方向转变 - 研究领域从传统地质分析转向工程应用,如原位资源利用、月壤制砖等 [13] - 国内数十家工程类机构参与申请,研究涵盖月壤材料特性、设备定标等技术 [13] - 早期嫦娥五号研究以地质科学为主,包括年龄测定、古磁场分析等 [1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揭开月背“神秘面纱”
环球网资讯· 2025-08-09 08:37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新发现 - 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玄武岩样品揭示了月幔的"超还原"状态,深化了对月球内部组成的认识 [1] - 月幔厚度1000多千米,占月球体积一半以上,是月球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 [2] - "超还原月幔"指月幔物质处于高度还原状态,元素以较低价态存在,可能由大型撞击导致 [2] - 嫦娥六号着陆区月幔比正面更"干"、更"贫瘠"且更"还原",证实月球正背面深层结构存在差异 [2][4][6] 月球科研样品管理 - 国家航天局已发放九批共125.42克月球科研样品,含国际机构申请的2.18克嫦娥五号样品 [7] - 样品申请通过"线上提交+专家评审"流程,每次最多申请5个样品,全程历时约5个月 [7][9] - 样品分配以毫克级为主,由实验室统一管理并按需求处理 [9] 月球科研方向转变 - 研究领域从传统地质分析拓展至月球原位资源利用、月壤制砖等工程应用 [10] - 国内数十家工程类机构参与申请,研究涵盖月壤材料特性、设备定标、玄武岩纤维制备等技术 [10] - 研究为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建设等后续任务提供技术储备 [12] 科研成果产出 - 基于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样品已发布超150项研究成果 [7]
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最新研究成果 揭秘月球背面(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7-21 05:41
月球背面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取得4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2] - 嫦娥六号携带人类首份月背样品返回地球,采集于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击遗迹——南极-艾特肯盆地,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机遇[5] - 嫦娥六号样品与嫦娥五号正面样品外观差异显著:五号样品颜色深黑为纯玄武岩,六号样品颜色发浅泛白含大量白色斜长岩组成的高地物质[6] 月球"二分性"特征 - 月球正面和背面差异巨大:正面平坦有广阔玄武岩平原,背面高地遍布月海稀少且月壳更厚[3] - 此前科学界提出多种理论解释"二分性",包括早期岩浆洋冷却结晶不均匀、月幔物质对流不对称等,但因缺乏背面样本一直未解[4] - 嫦娥六号样品显示背面月幔极度贫水,水含量仅1-1.5微克/克,为已报道数据最低值,比正面更"干",可能与艾特肯盆地撞击事件改造有关[8] 月背岩浆活动研究 - 研究团队从5克月壤中分选出108颗玄武岩岩屑,揭示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岩浆来自亏损克里普物质的源区[9] - 发现42亿年前存在来自富集克里普物质源区的火山活动,表明月背岩浆活动至少持续14亿年[9] - 在极度贫水条件下岩浆产生机制成谜,现有升温、减压或放射性元素衰变理论均不适用,可能存在未知第四种机制[9] 月球古磁场发现 - 研究团队分析约28亿年前的月背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在此时发生反弹,不同于此前认为31亿年前急剧下降后持续低能量的认知[10][12] - 磁场反弹原因可能是"月球磁场发电机"主要能量来源变化或初始驱动机制再次增强[12] - 此前科学界认为月球在42-35亿年前存在接近地球强度的活跃磁场,31亿年前急剧下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