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能产业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氢能十年政策及发展复盘
2025-09-22 09:0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氢能产业 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及相关产业链[1][2][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政策发展历程与体系 *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从十五期间技术研发起步 到2019年后进入专项政策推动阶段[2][3] * 2020年《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氢的能源属性 将其从危险化学品管理转变为能源管理[3] * 顶层设计文件《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旨在构建"1+N"政策体系[1][15][16] * 2024年《能源法》正式将氢列为能源 与石油 煤炭等并列管理 为放开制氢和加氢站建设奠定基础[16][17] 技术进展与水平 * 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指标显著提升 续航里程从大于350公里提升至超过1,000公里[1][4][5] * 燃料电池系统比功率要求从每千克300瓦以上提升至额定功率大于80千瓦[4][6] * 核心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质子交换膜寿命达2万至3万小时 不存在"卡脖子"问题[8] * 燃料电池成本大幅下降 从2019年的2万多元/千瓦降至2023-24年的3,000多元/千瓦[2][25] 补贴与示范政策 *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采用"以奖代补"方式 支持京津冀 上海 广东 河南 河北五个区域[1][8] * 补贴资金不得用于整车生产或加氢站建设 侧重支持中远途重型商用车 并设定每年平均行驶7,500公里的目标[1][8] * 当前补贴转向全产业链降本 每个示范群体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和氢能供应方面可获得积分奖励 总计约17亿元补贴上限 五个示范群体国补总额不到100亿元[1][10] * 国补配套1:1地补 但各城市资金到账速度差异大 上海较快 北京次之 其他城市较慢 影响企业现金流[1][10] 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 * 各省份发展热情高涨 超十省份发布高质量发展意见 2025年目标推广燃料电池车超10万辆 建设加氢站超1,100座 产业产值超4,700亿元[12] * 实际进展远低于预期 截至去年底全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仅2万多辆 今年预计不到3万辆 与国家2025年5万辆的目标存在差距[12] * 加氢站建设进展缓慢 2023年新增加氢站仅62座 预计2024年也只有几十座[23] * 产业链主要瓶颈在于储运环节成本高 长管拖车运输使绿氢使用半径受限(不超过200公里)[1][13] * 管道运输是重要解决方案 可将单位距离运输成本降低90%至95% 中国规划管道总长约4,000公里 与欧洲数万公里的计划相比存在差距[13][20] 地方支持与标准进展 * 地方政府通过非现金补贴(如优惠电价 高速公路免费)等方式支持氢能发展[2][11][19][26] * 部分省份(如河北 吉林 内蒙)已松绑制氢及加氢站建设限制 不再局限于化工园区[19] * 内蒙古率先出台省级绿氢管道发展规划 如乌兰察布至北京燕山石化1,150公里长输管网项目已于今年开工[19] * 车载氢气瓶标准与国际接轨 自2024年6月1日起正式执行70兆帕四型瓶标准 取代原有的35兆帕三型瓶标准[21][22] 其他重要内容 未来政策预期 * 未来一年内可能出台燃料电池车补贴续期政策 以及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2][26] * 高质量发展意见可能包含非现金补贴措施 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等[26] *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重点推动北京段管道建设 预计1-2年内建成 将对产业链降本产生关键影响[26] 产业优势与机遇 * 氢能可满足能源安全需求 并帮助高耗能产业(如冶金 化工)降低碳排放 应对国际碳边境税(如欧盟碳关税) 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18]
亏损加剧、商业化遇阻,氢燃料电池汽车深陷“政策依赖症”
经济观察报· 2025-06-08 12:21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现状与挑战 - 氢燃料电池企业普遍面临严重亏损,2024年四家头部企业合计净亏损超18亿元,平均亏损增幅超60% [7] - 亿华通2024年营收3.67亿元同比下滑54.21%,净亏损扩大至4.56亿元 [3] - 上游制氢与材料企业业绩增长显著,长盈精密净利润增长856%,金发科技氢气销量增长570% [7] 亏损原因分析 - 应收账款危机加剧,亿华通两年以上应收账款从5.79亿飙升至10.53亿元,占比从28%跃升至48% [8] - 研发投入过重,亿华通研发费用9701万元占总成本14%,国鸿氢能三年研发叠加运营亏损超11亿元 [9] - 电堆价格持续走低,政府补贴发放延迟导致现金流枯竭 [8] 商业化困境核心矛盾 - 氢气成本与终端需求倒挂,灰氢成本约10元/kg而绿氢成本高达30-40元/kg [11] - 应用场景单一依赖重卡物流,2024年氢能重卡销量仅5405辆同比下滑12.6% [12] - 储运环节成本占比高达30%-50%,我国仅约150公里氢气输送管道且技术依赖进口 [12] 政策衔接关键诉求 - 产业界呼吁连续性政策供给,防止示范政策到期导致资本观望 [15] - 建立氢能高速全国一张网,目前仅11省市实施高速通行费减免且未跨省联通 [13] - 设立专项融资通道破解民企研发困局,中石化已发起50亿元氢能产业链基金 [17] 成本与场景突破路径 - 绿氢降本需电价压至0.13元/度才能与灰氢持平,当前实际电价为0.62元/度 [11] - 多元化场景拓展迫在眉睫,建议向钢铁、化工、船舶、储能等领域延伸 [18] - 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可提升效率,京津冀高速免费政策使旭阳氢能销量同比翻倍 [16] 行业发展前景 - 业内预计2028年行业将迎来转折点,2030年氢能重卡有望替代柴油车 [19] -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调研制定新政策,将更注重前瞻性和全面性 [19] - 行业面临洗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优秀企业将做大做强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