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交换膜
搜索文档
全柴动力(600218.SH):控股子公司元隽氢能的质子交换膜可应用于储能领域
格隆汇· 2025-10-31 15:50
格隆汇10月31日丨全柴动力(600218.SH)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控股子公司元隽氢能的质子交换膜可 应用于储能领域,但目前尚未实现商业化应用,产品处于测试验证和推广阶段。 ...
【新材料产业周报】我国光刻胶领域取得新突破,科润新材料等多家新材料企业完成融资-20251027
国泰海通证券· 2025-10-27 19: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整体投资评级 [1][2][3][5] 报告核心观点 - 我国光刻胶领域取得新突破,北京大学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原位解析光刻胶分子微观三维结构,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分辨率优于5纳米 [1] - 新材料产业投融资活跃,多家企业完成大额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显示出行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技术创新活力 [2][3] - 上周(2025年10月20日至2025年10月24日)万得新材料指数(884057.WI)上涨2.81% [5] 产业发展动态 - 利夫生物万吨级FDCA生产线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一期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85亩,计划于2025年底投产,达产后年产FDCA 1.5万吨,预计产值超10亿元 [1] 产业投融资动态 - 科润新材料完成1.2亿元C++轮融资,由北汽产投领投,老股东追加投资,公司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创办,拥有近10年全氟离子膜与质子交换膜研发制造经验,产品覆盖燃料电池、钒电池、电解水制氢等领域,并为我国钒电池行业提供90%以上的国产全氟离子膜产品 [2] - 伟峰新材完成近亿元新一轮融资,由同创伟业独家投资,资金将用于研发投入及生产产能扩充,公司专注于AI超算领域散热结构件,是国内外GPU头部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 [3] 二级市场动态 - 上周万得新材料指数上涨2.81%,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3.24% [5]
每周股票复盘:全柴动力(600218)布局氢燃料与混动技术
搜狐财经· 2025-10-19 03:22
截至2025年10月17日收盘,全柴动力(600218)报收于9.01元,较上周的9.39元下跌4.05%。本周,全 柴动力10月14日盘中最高价报9.4元。10月17日盘中最低价报8.98元。全柴动力当前最新总市值39.25亿 元,在汽车零部件板块市值排名174/233,在两市A股市值排名3829/5158。 本周关注点 机构调研要点 问:公司氢燃料电池项目的进展如何? 问:您好,新能源非电消纳主要涉及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转化为氢、氨、醇等化学能源,用于交 通、化工、冶金等难以直接电气化的领域。请董事长,元隽氢能有无产品可以应用到非电消纳? 答:您好!控股子公司元隽氢能目前没有相关产品。谢谢! 问:董事长,您好,看新闻,国内外已经有无人驾驶的农机装备(拖拉机)或氢能源拖拉机,请全柴动力 的发动机和氢燃料电池可以适配到无人驾驶的农机装备吗?未来公司是否会布局无人驾驶? 答:您好!公司没有相关适配的产品。谢谢! 答:您好!控股子公司元隽氢能主要从事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处于 产品测试验证和试产试销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应用。谢谢! 问:未来碳中和大势所趋,柴油机虽不会消失,但除了特 ...
武汉发布13条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目标2027年氢能总产值达200亿
长江商报· 2025-10-09 07:36
总体目标 - 目标到2027年将武汉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中心和氢能枢纽城市 [2] - 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其中氢能汽车、应用装备及零部件产值达到120亿元 [2] - 培育引进国内氢能行业头部企业6家以上、氢能产业规上企业50家以上 [2] 产业规模与创新目标 - 计划突破氢能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5项,创建6个省级及以上氢能产业创新平台 [2] - 氢气总产能目标达到40万吨/年,全市建成加氢站20座 [2] - 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目标突破2500辆 [2] 核心技术攻关与创新支持 - 将围绕"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重点环节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 [3] - 对纳入市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按规定给予最高80万元人民币支持 [3] - 对企业牵头承担的国家级氢能项目,按规定给予国家拨付资金最高50%、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人民币支持 [3] - 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按规定给予1000万元人民币支持 [3] 产业链与基础设施建设 - 瞄准燃料电池、制氢装备等优势领域,推动符合条件的"金种子""银种子"企业上市 [4] - 优先支持三环线、四环线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加氢环线 [4] - 对新建和改建的加氢站,按规定给予200万元人民币一次性建设补贴 [4] 应用场景拓展 - 发挥工业副产氢禀赋优势,推进工业副产氢就近消纳 [4] - 推动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示范应用 [4] -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国家能源领域氢能区域试点 [4] 金融与人才政策支持 -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对接省级氢能产业投资基金 [5] - 推动形成覆盖氢能科创、孵化、加速和上市培育全过程资金需求的基金矩阵 [5] - 引导国资和社会资本通过产业基金形式参与全市氢能产业相关项目 [5] - 支持氢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申报"武汉英才"计划 [5]
新材料50ETF(159761)涨超3.8%,行业需求与技术突破或驱动景气周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8 17:19
行业前景与定位 - 新材料是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正处于下游需求迅速爆发阶段 [1] - 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国内新材料有望迎来加速成长期 [1] - 新材料产业属于基石性产业,是其他产业的物质基础,支撑着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重要领域的发展 [1] 下游应用领域细分 - 电子信息板块重点关注显示材料、5G材料等 [1] - 航空航天板块关注PI薄膜、精密陶瓷、碳纤维 [1] - 新能源板块聚焦光伏、锂离子电池、质子交换膜、储氢材料 [1] - 生物技术板块侧重合成生物学、科学服务 [1] - 节能环保板块则关注吸附树脂、膜材料、可降解塑料等 [1] 行业周期与指数产品 - 新材料行业受到下游应用板块催化,逐步放量迎来景气周期 [1] - 新材料50ETF(159761)跟踪新材料指数(H30597),该指数覆盖从事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及前沿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上市公司证券 [1] - 指数成分股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征,广泛分布于化工、有色金属、电子等行业 [1] -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新材料主题ETF发起联接A(014908)和C类份额(014909) [1]
氢能十年政策及发展复盘
2025-09-22 09:0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氢能产业 特别是燃料电池汽车及相关产业链[1][2][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政策发展历程与体系 *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从十五期间技术研发起步 到2019年后进入专项政策推动阶段[2][3] * 2020年《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氢的能源属性 将其从危险化学品管理转变为能源管理[3] * 顶层设计文件《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旨在构建"1+N"政策体系[1][15][16] * 2024年《能源法》正式将氢列为能源 与石油 煤炭等并列管理 为放开制氢和加氢站建设奠定基础[16][17] 技术进展与水平 * 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指标显著提升 续航里程从大于350公里提升至超过1,000公里[1][4][5] * 燃料电池系统比功率要求从每千克300瓦以上提升至额定功率大于80千瓦[4][6] * 核心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质子交换膜寿命达2万至3万小时 不存在"卡脖子"问题[8] * 燃料电池成本大幅下降 从2019年的2万多元/千瓦降至2023-24年的3,000多元/千瓦[2][25] 补贴与示范政策 *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采用"以奖代补"方式 支持京津冀 上海 广东 河南 河北五个区域[1][8] * 补贴资金不得用于整车生产或加氢站建设 侧重支持中远途重型商用车 并设定每年平均行驶7,500公里的目标[1][8] * 当前补贴转向全产业链降本 每个示范群体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和氢能供应方面可获得积分奖励 总计约17亿元补贴上限 五个示范群体国补总额不到100亿元[1][10] * 国补配套1:1地补 但各城市资金到账速度差异大 上海较快 北京次之 其他城市较慢 影响企业现金流[1][10] 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 * 各省份发展热情高涨 超十省份发布高质量发展意见 2025年目标推广燃料电池车超10万辆 建设加氢站超1,100座 产业产值超4,700亿元[12] * 实际进展远低于预期 截至去年底全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仅2万多辆 今年预计不到3万辆 与国家2025年5万辆的目标存在差距[12] * 加氢站建设进展缓慢 2023年新增加氢站仅62座 预计2024年也只有几十座[23] * 产业链主要瓶颈在于储运环节成本高 长管拖车运输使绿氢使用半径受限(不超过200公里)[1][13] * 管道运输是重要解决方案 可将单位距离运输成本降低90%至95% 中国规划管道总长约4,000公里 与欧洲数万公里的计划相比存在差距[13][20] 地方支持与标准进展 * 地方政府通过非现金补贴(如优惠电价 高速公路免费)等方式支持氢能发展[2][11][19][26] * 部分省份(如河北 吉林 内蒙)已松绑制氢及加氢站建设限制 不再局限于化工园区[19] * 内蒙古率先出台省级绿氢管道发展规划 如乌兰察布至北京燕山石化1,150公里长输管网项目已于今年开工[19] * 车载氢气瓶标准与国际接轨 自2024年6月1日起正式执行70兆帕四型瓶标准 取代原有的35兆帕三型瓶标准[21][22] 其他重要内容 未来政策预期 * 未来一年内可能出台燃料电池车补贴续期政策 以及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2][26] * 高质量发展意见可能包含非现金补贴措施 如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等[26] *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重点推动北京段管道建设 预计1-2年内建成 将对产业链降本产生关键影响[26] 产业优势与机遇 * 氢能可满足能源安全需求 并帮助高耗能产业(如冶金 化工)降低碳排放 应对国际碳边境税(如欧盟碳关税) 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18]
高性能膜材料产业图谱:谁说中国造不出好膜?这些企业正在改写全球格局
材料汇· 2025-08-26 20:43
高性能膜材料行业概况 - 高性能膜材料是新型高效分离技术的核心材料,具有节约能源和环境友好特征,在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和传统产业升级中发挥战略性作用 [8] - 膜材料年增长速度约15%,2019年膜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水处理膜已成熟,特种分离膜和气体分离膜处于高速增长期 [11] - 膜材料根据功能可分为分离膜、识别膜、反应膜、能量转化膜和电子功能膜,其中分离膜应用最广泛 [11] 高性能分离膜 - 分离膜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可浓缩和分离纯化特定物质,是高效分离技术的核心材料 [15] - 中国膜产品结构中反渗透膜和纳滤膜占50%,超滤膜、微滤膜及电渗析膜各占10% [20] - 膜产业总产值预计2025年达5000亿元,2027年达5800亿元,2022-2027年复合增长率约10% [20] - 分离膜产业链中上游价值贡献占比53%,中游工程设计制造占比37%,下游运营维护占比10% [21] - 全球竞争格局中,美国代表企业有陶氏、科氏,日本有日东电工、东丽,欧洲有苏伊士环境集团等 [27] 光学膜 - 光学膜广泛应用于精密设备、显示器及日常生活,利用光波透射、反射、吸收等反应达到各种光学效果 [24] - 2016年中国光学膜产量7.22亿平方米,2021年增至8.41亿平方米,市场规模309.03亿元,2022年约327.23亿元 [37] - 光学膜分类包括增亮膜、扩散膜、反射膜、遮光膜、滤光片、偏光片等,主要用于LCD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 [28][29] - 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有双星新材、康得新、长阳科技、东材科技等,日本有住友化学、东丽杜邦,韩国有SKC、LGE [40][41] 新能源膜材 - 锂电隔膜需求量随电动汽车、电子产品市场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同比增长65.3%达133.2亿平米 [47] - 湿法隔膜出货量104.8亿平米,干法隔膜28.4亿平米,上海恩捷市场份额近40%,星源材质排名第二 [47] - 铝塑膜是软包装锂电池封装关键材料,占电池成本18%,预计2022年中国市场规模57亿元,2025年达89亿元 [53] - 光伏胶膜包括EVA和POE胶膜,用于粘结、透光、保护电池片,福斯特占据近50%市场份额,行业呈"一超多强"格局 [68] 质子交换膜 - 质子交换膜是新能源领域关键材料,应用于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需具备高质子导电率、化学稳定性等性能 [72] - 2022-2025年质子交换膜需求量预计达35.6万、86.7万、169.1万、314.7万平米,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47亿元 [77] - 国内企业东岳市场份额达9%,国产化率逐步提升,东岳未来氢能、浙江汉丞、科润新材料等积极扩产 [82][83] 特种功能膜 - 特种光学聚酯膜用于电子元器件、电器绝缘等高端领域,2021年中国聚酯薄膜产量282万吨,市场规模354.2亿元 [95] - 聚酰亚胺膜是高性能绝缘材料,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约22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超72亿元,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104][105] - LCP薄膜适合5G高频应用,但工艺复杂良品率低,全球产能集中在金发科技、普利特、沃特股份等企业 [112][113] - PTFE薄膜介电性能优异,适合高频线路板,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81亿元,预计2029年达110亿元 [119] - PPS和PEEK薄膜在5G领域有替代潜力,PPS薄膜全球主要生产商有东丽、宝理,PEEK薄膜威格斯占全球64.28%市场份额 [125][126]
中船特气20CM涨停,国内新材料正迎加速成长期!科创新材料ETF汇添富(589180)大涨2.65%!
新浪财经· 2025-08-13 15:22
科创新材料ETF及成分股表现 - 科创新材料ETF汇添富(589180)上涨2.65% 收于1.057元 日内涨幅1.54%[1][2] - 中船特气20CM涨停 广钢气体涨超13% 华特气体涨超12% 聚和材料涨超7% 西部超导涨超2% 中研股份涨超1%[1] - ETF前五大权重股:沪硅产业(涨2.38% 权重8.9%) 西部超导(涨7.93% 权重2.63%) 安集科技(涨1.65% 权重5.7%) 凯赛生物(涨0.23% 权重5.57%) 天奈科技(涨2.35% 权重4.04%)[2] 新材料行业成长前景 - 新材料产业处于下游需求爆发阶段 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推动加速成长[3] - 行业作为基石性产业 支撑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发展[3] 细分领域动态 电子信息材料 - 2025Q2全球硅晶圆出货量3327百万平方英寸 同比增长9.6% 环比增长14.9% 显示非存储领域复苏迹象[4] - 预计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超4000亿美元 中国市场占比近半且复合增长率近15%[4] 航空航天材料 - SpaceX成功发射英国"锻造星1号"卫星 成为全球首个开展空间制造的国家 开启天基工业制造新篇章[5] 新能源材料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澄清反内卷传闻 强调将按法治化市场化原则推进工作[7] 生物技术材料 - 海南推进琼港合作 重点深化生物医药、高端消费品制造等领域合作[7] 节能环保材料 - 九部门联合印发《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方案(2025-2030)》 计划2030年底前全面完成隐患整治[8]
“氢”装上阵 新能源加速驶入新蓝海
长江日报· 2025-08-05 10:46
氢能产业发展 - 武汉通过“汉宜氢走廊”等项目加速氢能应用,首期30辆氢能重卡累计安全行驶160万公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柴油车降低92%,相当于种树8.9万棵 [2] - 湖北交投重点推进“沪汉蓉”、“京港澳”、“汉襄十”3条主干氢走廊建设,武汉都市圈连接五大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致力于打造全国氢能流通核心枢纽 [2] - 东风汽车集团获得“氢燃料电池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专利,该技术可提高氢燃料电池放电能效 [3] - 东风汽车已实现20—400千瓦氢燃料电池电堆全覆盖,武汉绿动氢能建成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质子交换膜生产线,使成本下降50%,并形成年产30万平方米质子膜、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的产能 [4] - 氢能应用扩展至水路交通,全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投入运营,阳逻港实现氢能重卡“水陆联运”,装卸效率提升30% [4] - 预计到2027年,武汉将形成“一核一都两翼”的氢能产业格局,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00亿元,推广氢能源汽车2500辆,氢气总产能达40万吨/年 [4] 光伏发电应用 - 武汉在工业领域大规模部署光伏发电,例如东湖高新区佛祖岭供水加压站7600平方米光伏矩阵年发电量达206万千瓦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10吨,相当于种植5.5万棵树 [5] - 企业光伏应用案例丰富,岚图汽车工厂1.5万块光伏板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相当于3万户家庭年用电量,全厂清洁能源占比超40% [5] - 蒙牛高科乳制品公司光伏绿色停车场实现“棚顶发电、棚下停车充电”,年发电量300万千瓦时 [6] - 东风猛士科技园区2.05万平方米光伏板全年最大发电量570万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1750吨,减少碳排放4670吨 [6] - 武汉经开区共有329家工业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26.83万千瓦 [6] - 武汉市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中部第一,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超200家绿色工厂矩阵 [6] 能源效率提升与污染控制 - 武汉通过跨市蒸汽管道等基础设施提升能源效率,国能汉川电厂向武汉东西湖区51家企业供应蒸汽,占电厂蒸汽总量1/3,相当于相关企业每年少烧3万吨煤 [9] - 蒸汽余热利用为下游企业节省成本4100万元,并减少1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在府河湿地新栽400万棵树 [9] - 武昌热电厂利用余热构建“智慧热网”,带动周边区域参与降碳,构建年均减碳10万吨的碳中和生态经济圈 [9] - 武汉设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除特定企业外全面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并完成燃煤锅炉清零及环保改造 [10]
“氢”装上阵,新能源加速驶入新蓝海
长江日报· 2025-08-04 11:12
氢能产业发展 - 武汉打造全国氢能流通核心枢纽 推进"沪汉蓉""京港澳""汉襄十"3条主干氢走廊建设[4] - 东风汽车集团取得氢燃料电池控制方法专利 提高氢燃料电池放电能效[5] - 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在汉投产 成本降低50%[6] - 武汉绿动氢能建成7条产线 年产30万平方米质子膜及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6] - 氢能重卡累计安全行驶160万公里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柴油车降低92%[4] - 预计2027年形成氢能产业集聚格局 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00亿元[6] 光伏发电应用 - 佛祖岭及高新六路供水加压站屋顶光伏年发电量达206万千瓦时 年减碳1010吨[9] - 岚图汽车工厂1.5万块光伏板年发电2000万千瓦时 清洁能源占比超40%[9] - 蒙牛高科乳制品光伏停车场年发电300万千瓦时[10] - 东风猛士科技园区光伏年发电570万千瓦时 相当年节约标准煤1750吨[10] - 武汉经开区329家工业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 总装机容量26.83万千瓦[11] 能源体系优化 - 汉川电厂至武汉蒸汽管道延伸50公里 供应蒸汽占电厂总量1/3[16] - 蒸汽利用使下游企业年减少燃煤3万吨 节省成本4100万元[16] - 武昌热电厂构建智慧热网 年均减碳10万吨[16] - 武汉设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20蒸吨以上锅炉更换环保燃料[17] - 氢能重卡装卸效率提升30% 阳逻港实现水陆联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