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

搜索文档
热带气旋和台风是一回事吗(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9-06 06:22
热带气旋定义与等级划分 - 热带气旋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组织化对流和低层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天气尺度低压涡旋[1] -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热带气旋按风速划分为6等级:热带低压(10.8-17.1米/秒,6-7级)、热带风暴(17.2-24.4米/秒,8-9级)、强热带风暴(24.5-32.6米/秒,10-11级)、台风(32.7-41.4米/秒,12-13级)、强台风(41.5-50.9米/秒,14-15级)、超强台风(≥51.0米/秒,16级或以上)[1] 形成条件与生命周期 - 形成需具备较温暖海洋、湿润对流层中层、较小对流层垂直风切变、一定地转偏向力和初始低压扰动等必要条件[1] - 生命周期分为生成、发展、成熟、消亡4阶段,常见于夏秋两季[2] - 成熟期热带气旋具有风暴眼、眼墙、螺旋雨带等宏观结构,直径范围100千米至2000千米[2] 运动特征与灾害影响 - 未登陆热带气旋可在海洋上维持较长时间,登陆后通常快速减弱至消亡[2] - 残存低压涡旋仍可能带来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2]
台风“剑鱼”有何特点?是否会登陆海南?专家分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4 21:40
台风动态与强度特征 - 13号台风"剑鱼"于24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级 预计24日傍晚到夜间从三亚到乐东一带近海擦过[1] - 台风移动速度非常快 且不排除近岸继续加快 防范重点包括渔船回港安全及东南半部市县防汛防风工作[1] - 外围螺旋雨带已影响海南岛东部和南部 主体环流将逐渐影响海南南部沿海 降水主要出现在海南岛南部东部及粤西沿海[3] 路径与季节特性 - "剑鱼"生成于夏末初秋但路径特征与夏季台风相似 受副热带高压引导以偏西行路径为主[5] - 秋台风通常因副高减弱东退南撤导致路径复杂 易出现打转或转向现象[7] - 秋季在冷空气和台风外围气流共同作用下可能给内陆地区带来更强风雨[7] 历史强度与统计背景 - 8月是海南热带气旋活跃期 但登陆事件相对少见 强台风占比仅为9.4%[7] - 若以强台风级(42米/秒)登陆三亚 "剑鱼"将成为近40年登陆该地的最强台风[9] - 1949年以来登陆陵水或三亚的12级及以上台风共12个 其中仅1981年第5号台风"凯丽"达到强台风级[9] 防御措施与风险预警 - 海南多市县已启动应急响应 关停海上旅游项目并劝阻游客进行海上活动[1] - 居住在危旧房屋低洼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需留意风雨及河道涨水情况 必要时及时转移避险[3]
多个热带气旋夹击致菲律宾30人死亡 超529万人受灾
快讯· 2025-07-26 10:05
自然灾害影响 - 多个热带气旋包括第6号台风"韦帕"、第7号台风"范斯高"、第8号台风"竹节草"以及西南季风共同影响菲律宾 [1] - 已造成30人死亡 7人失踪 受灾人口超过529万 [1] 经济损失 - 农业损失超过7.6亿比索(约合人民币9500万元) [1] - 基础设施损失超过50亿比索(约合人民币6.2亿元) [1] 政府应对 - 全国范围内154个市镇宣布进入灾难状态 [1]
多个热带气旋夹击菲律宾 致19人死亡超333万人受灾
快讯· 2025-07-24 21:06
自然灾害影响 - 菲律宾遭受多个热带气旋同时影响,包括第6号台风"韦帕"、第7号台风"范斯高"、第8号台风"竹节草"以及西南季风 [1] - 灾害导致19人死亡,11人失踪,受灾人口超过333万 [1] 经济损失 - 农业损失超过6.4亿比索,约合人民币8000万元 [1] - 基础设施损失超过39亿比索,约合人民币4.9亿元 [1]
今年首个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或出现在6月中旬
海南日报· 2025-05-07 09:03
热带气旋预测 - 2025年汛期预计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6个至8个,其中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4个至5个,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1个至2个,强度总体接近常年 [1] - 首个影响海南省和海南岛的热带气旋预计在6月中旬出现,最后一个影响海南省和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分别在12月中旬和10月下旬出现 [1] - 强台风严重影响海南岛的可能性较小,但可能存在个别较强台风影响海南省 [1] 降雨量预测 - 2025年汛期总降雨量接近常年,其中5月、6月、7月和11月偏多5%至25%,8月、9月和10月偏少5%至20% [1] - 雨季开始期在5月中旬,结束期在10月下旬 [1]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 - 需关注阶段性的高温干旱不利影响,汛期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春夏季将有阶段性高温干旱过程 [2] - 需加强强对流天气的安全防范和科普宣传,海南省汛期强对流天气频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 需防范台风和区域性暴雨过程,预计热带气旋和暴雨洪涝灾害略重于2023年和常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