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发现
搜索文档
新物种+1 四川发现九寨沟盆距兰
央视新闻· 2025-10-17 15:47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及重庆师范学院,在九寨沟风景区发现一种兰科盆距兰 属植物,根据其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确定其为新物种,将其命名为九寨沟盆距兰。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国际植物 分类学期刊》)发表。 盆距兰属隶属于兰科树兰亚科指甲兰亚族,全球约73种,是一类附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中树木或岩石上的草本植物。该属植物的唇瓣色彩斑斓、结构 精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据分析,九寨沟盆距兰隶属于盆距兰属列叶组,该种的发现将列叶组的物种数量增加到16种,不仅丰富了物种图谱,更对区域植物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具有重 要价值。 据了解,九寨沟盆距兰现仅见于九寨沟五花海栈道边的枯枝上,主要附生在海拔2400至2500米的亚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林的交界处。该新种为小型附生植物, 叶片斜线状披针形,叶厚革质,具紫红色斑点,紧密排列。花瓣呈倒卵形,黄绿色,长约4至5.8厘米。花开展,萼片黄绿色,中萼片椭圆形,长约4.8至6厘 米。 (总台记者 韩民权) 研究团队介绍,作为岷山山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九寨沟的垂直海拔落差孕育了从针阔 ...
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发现昆虫新属种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1:19
中华锯角拟叩甲从形态上看极具辨识度,其体长5~7毫米,通体橙棕色搭配背部黑色纵纹,前胸背 板光滑呈球状,触角末端为细长椭圆形,脚的末端(跗节)明显膨大。这些独特特征,让它与近缘属物种 清晰区分。 花坪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第一批、广西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生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图为中华锯角拟叩甲。陆千乐供图 据悉,早在2006年8月,花坪自然保护区组织的第二次综合科考团队在保护区境内的粗江管理站区 域首次采集到该昆虫个体。多年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正中博士将其标本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 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作详尽深入研究与探讨对比,并结合形态解剖、实地追踪等研究手 段,最终确认这是从未被记录的新属新种。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11日介绍,近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添新果,发现新 物种中华锯角拟叩甲,并确认为昆虫新属——锯角拟叩甲属,相关论文已在国际权威动物分类学期刊发 表。 ...
中国多个科研团队开展联合科考 发现极危新物种“化州漏斗苣苔”
中国新闻网· 2025-10-04 10:32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广西植物研究所")27日介绍,该所与浙江省 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和贵州大学科研团队在广东省化州市新安镇联合科考时,发现苦苣苔科漏斗苣 苔属新物种——化州漏斗苣苔。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植物学期刊《植物钥匙》(PhytoKeys)上发表。 图为化州漏斗苣苔形态图。广西植物研究所 供图 据介绍,这个物种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边缘,经形态学比较与文献资料考证过后确定为漏 斗苣苔属的一个新种。因其模式产地在广东省化州市,故将其命名为"化州漏斗苣苔"。 据了解,目前该物种仅发现一个居群,大约100株成株。因其花冠筒外部呈黄色至棕黄色,且具数 条明显的棕黄色条纹,内部为紫红至紫褐色而区别于漏斗苣苔属其他物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 等级划分标准,该物种属于非常珍稀的极危物种。 ...
贵州发现新物种大娄山绣线梅
人民日报· 2025-08-29 07:11
植物学新物种发现 - 贵州大学科研团队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蔷薇科绣线梅属新物种大娄山绣线梅 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钥匙》[1] - 新物种于2024年7月首次发现 生长于海拔约1900米山顶沙土环境 现存约50株 初始形态为匍匐藤本且未观测到花果特征[1] - 2024年10月底确认其开花结果状态 形态学研究表明该植物与所有已知绣线梅属物种存在明显差异 被正式认定为新物种[1] 绣线梅属生物学特征 - 绣线梅属为蔷薇科小型类群 全球现存记录18个物种 其中中国分布10种 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1] - 该属新物种发现间隔期达35年 最近一次物种记录为1990年[1] - 大娄山绣线梅是该属目前唯一已知的藤本植物 突破该属长期被记录为直立灌木的传统认知 显著提升物种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价值[1]
【新华社】云南发现两栖新物种——铜壁关角蟾
新华社· 2025-08-18 08:46
新物种发现 - 中国科学家在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异角蟾属新物种铜壁关角蟾 [2] - 该发现使全球异角蟾属物种总数从31种增至32种 中国境内该属物种增至13种 [2] - 模式标本命名源于发现地铜壁关自然保护区 研究成果发表于《动物系统学与演化》国际期刊 [2] 形态特征 - 铜壁关角蟾体型中等 雄性体长43.5-44.2毫米 雌性体长54.8-57.6毫米 [2] - 头部特征为头长与头宽几乎相等 舌呈椭圆形且末端微缺 [2] - 体表呈黄褐色并密布橘红色斑点 具三条深褐色纵纹 趾间有微蹼结构 [2] 研究进展 - 此为车静团队2025年在铜壁关保护区发现的第3个两栖类新种 [2] - 此前已发表铜壁关小山蛙和白缘掌突蟾两个新物种 [2] - 铜壁关小山蛙同时为中国新纪录属(小山蛙属)和云南新纪录科(亚洲角蛙科)成员 [2]
云南发现两栖新物种——铜壁关角蟾
新华社· 2025-08-17 08:21
新物种发现 -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铜壁关角蟾,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1] - 铜壁关角蟾属于异角蟾属,模式标本发现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全球异角蟾属物种从31种增至32种,中国该属已知物种增至13种[1] - 铜壁关角蟾体型中等,雄性体长43.5—44.2毫米,雌性体长54.8—57.6毫米,具有黄褐色喉胸及橘红色斑点等形态特征[1] 研究团队成果 - 这是车静团队2025年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第3个两栖类新种[1] - 此前已发表的两个新种为铜壁关小山蛙和白缘掌突蟾,其中铜壁关小山蛙为中国新纪录属和云南新纪录科成员[1]
贵州发现新物种“大娄山绣线梅”
新华网· 2025-08-16 20:05
新物种发现 - 科研人员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蔷薇科绣线梅属新物种"大娄山绣线梅",是该属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藤本植物 [1] - 该研究成果于15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钥匙》上 [1] 物种分类与意义 - 绣线梅属植物全球记录有18种,中国有10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 [2] - 该属最近一次发表新物种是在35年前,长期以来被记录为直立灌木,"大娄山绣线梅"的发现打破了这一认知 [2] - 新物种的发现丰富了绣线梅属的物种与遗传多样性 [2] 发现过程 - "大娄山绣线梅"是在贵州新增国家重点植物调查项目的科学考察过程中发现的 [2] - 研究人员在2024年7月首次发现约50株该植物,生长在海拔约1900米的山顶沙土上 [6] - 同年10月底观察到该植物开花和结果状态,经形态学和分子学研究证实为新物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