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多样性

搜索文档
贵州发现新物种大娄山绣线梅
人民日报· 2025-08-29 07:11
植物学新物种发现 - 贵州大学科研团队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蔷薇科绣线梅属新物种大娄山绣线梅 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钥匙》[1] - 新物种于2024年7月首次发现 生长于海拔约1900米山顶沙土环境 现存约50株 初始形态为匍匐藤本且未观测到花果特征[1] - 2024年10月底确认其开花结果状态 形态学研究表明该植物与所有已知绣线梅属物种存在明显差异 被正式认定为新物种[1] 绣线梅属生物学特征 - 绣线梅属为蔷薇科小型类群 全球现存记录18个物种 其中中国分布10种 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1] - 该属新物种发现间隔期达35年 最近一次物种记录为1990年[1] - 大娄山绣线梅是该属目前唯一已知的藤本植物 突破该属长期被记录为直立灌木的传统认知 显著提升物种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价值[1]
贵州发现新物种“大娄山绣线梅”
新华网· 2025-08-16 20:05
新物种发现 - 科研人员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蔷薇科绣线梅属新物种"大娄山绣线梅",是该属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藤本植物 [1] - 该研究成果于15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钥匙》上 [1] 物种分类与意义 - 绣线梅属植物全球记录有18种,中国有10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 [2] - 该属最近一次发表新物种是在35年前,长期以来被记录为直立灌木,"大娄山绣线梅"的发现打破了这一认知 [2] - 新物种的发现丰富了绣线梅属的物种与遗传多样性 [2] 发现过程 - "大娄山绣线梅"是在贵州新增国家重点植物调查项目的科学考察过程中发现的 [2] - 研究人员在2024年7月首次发现约50株该植物,生长在海拔约1900米的山顶沙土上 [6] - 同年10月底观察到该植物开花和结果状态,经形态学和分子学研究证实为新物种 [6]
在青藏高原抢救“植物界大熊猫”
科技日报· 2025-07-15 08:54
青藏高原濒危植物研究 - 久治绿绒蒿数量仅1000余株,比大熊猫更稀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1] - 科研团队通过样地监测收集气象和土壤数据,以弥补现有气象数据精度不足的问题 [1] - 种群测序重点关注遗传负荷和有害突变,这些因素影响久治绿绒蒿的遗传多样性 [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 华福花总数不足600株,历史低海拔居群已消失 [2] - 青海省首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包括久治绿绒蒿、华福花和祁连獐牙菜 [2] - 华福花种子大小约为米粒三分之一,蕴藏地球演变密码 [2] 种质资源保存与科研平台 - 青藏高原国家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5000多份生物种质资源,被称为"诺亚方舟" [2] - 资源库由种质保藏中心、种质研发中心和种质信息数据中心构成 [2] - 该资源库被列入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2] 野外考察与科研挑战 - 阿尔金山考察发现新疆植物新记录种三脉梅花草,被誉为高原生态环境"晴雨表" [3] - 科研团队在阿尔金山面临熊、狼等自然威胁,仍需补充本底资料 [3] - 高海拔地区野外调查和样本整理工作对科研人员要求极高 [4]
氮富集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机理揭示
科技日报· 2025-04-29 09: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兰州大学马妙君教授团队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新植物学家》[1] - 植物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尚无确切研究结果,该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1] - 氮富集和降雨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研究其稳定性维持机制意义重大[1]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依托兰州大学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连续4年对55种高寒草甸植物进行观测[1] - 结合植物群落生物量动态、物种异步性等指标进行分析[1] 核心研究发现 - 氮富集会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时间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但与降水变化无关[2] - 氮富集背景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时间稳定性降低与物种多样性丧失无关[2] - 生态系统稳定性由物种异步性和优势功能群时间稳定性共同决定,且受高寒植物物候调节[2] 研究创新与价值 - 首次从高寒植物物候角度揭示氮富集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机理[2] - 强调植物物候是理解未来气候情景下植物群落稳定性变化的关键[2] - 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