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境法治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环境法治教育如何破解“邻避效应”:国民责任意识与协同共治能力的培养
央视网· 2025-11-03 14:13
文章核心观点 - 环境法治教育通过培育责任意识和构建协同共治能力,为解决邻避困局提供价值根基与实践路径,旨在推动公众从邻避设施的反对者转变为治理的参与者 [1][7] 责任意识培育 - 厘清权利义务对等性,通过阐释《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平衡公众的环境权利主张与对公共设施的必要容忍义务认知,消解“权利主张-责任规避”的认知偏差 [2] - 强化多元主体责任认知,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共同体,明确政府的程序正当性责任、企业的法律与信用责任、公众的监督责任与容忍义务 [2] 协同共治能力建构 - 培育法治参与能力,系统传授全流程参与的法律工具与操作方法,使公众能从无序对抗转向依法表达,包括决策前置阶段的程序参与能力、项目运营阶段的监督能力与证据意识、冲突化解阶段的法律救济能力 [3] - 塑造多元协同机制,通过解读国内跨省联动案例与国际经验,明晰协同共治的法律框架,并培育公众运用科技工具参与线上监督与线下响应的协同能力 [4][5] 实施体系构建 - 立法保障层面,建议加快制定《环境教育法》,将邻避治理相关的法治内容纳入强制教育范畴,明确高校、政府、企业的教育义务 [6] - 内容革新层面,构建“认知-技能-实践”三阶课程体系,高校需重构课程内容,从基础法律条款讲解到实操技能传授,再对接真实治理场景 [6] - 主体联动层面,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教育合力,政府搭建公共教育平台,企业履行教育责任公示数据,环保组织开展法治工作坊模拟协商场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