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效应
搜索文档
环境法治教育如何破解“邻避效应”:国民责任意识与协同共治能力的培养
央视网· 2025-11-03 14:13
文章核心观点 - 环境法治教育通过培育责任意识和构建协同共治能力,为解决邻避困局提供价值根基与实践路径,旨在推动公众从邻避设施的反对者转变为治理的参与者 [1][7] 责任意识培育 - 厘清权利义务对等性,通过阐释《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平衡公众的环境权利主张与对公共设施的必要容忍义务认知,消解“权利主张-责任规避”的认知偏差 [2] - 强化多元主体责任认知,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共同体,明确政府的程序正当性责任、企业的法律与信用责任、公众的监督责任与容忍义务 [2] 协同共治能力建构 - 培育法治参与能力,系统传授全流程参与的法律工具与操作方法,使公众能从无序对抗转向依法表达,包括决策前置阶段的程序参与能力、项目运营阶段的监督能力与证据意识、冲突化解阶段的法律救济能力 [3] - 塑造多元协同机制,通过解读国内跨省联动案例与国际经验,明晰协同共治的法律框架,并培育公众运用科技工具参与线上监督与线下响应的协同能力 [4][5] 实施体系构建 - 立法保障层面,建议加快制定《环境教育法》,将邻避治理相关的法治内容纳入强制教育范畴,明确高校、政府、企业的教育义务 [6] - 内容革新层面,构建“认知-技能-实践”三阶课程体系,高校需重构课程内容,从基础法律条款讲解到实操技能传授,再对接真实治理场景 [6] - 主体联动层面,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教育合力,政府搭建公共教育平台,企业履行教育责任公示数据,环保组织开展法治工作坊模拟协商场景 [6]
孙占卿:中国城市会和美国一样,出现“反邻避”吗?
搜狐财经· 2025-10-20 22:54
中国邻避效应现状 - 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但面临日益复杂的邻避效应挑战[2] - 居民关切从早期污染问题扩展至交通、房价与安全等更广泛层面,反对情绪更趋多元[2] - 即便在能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新基建领域,邻避问题依然存在[2] - 一些地方通过创新设计将敏感设施与公共绿地等惠民空间融合,以化解矛盾[2] 全球邻避现象与演变 - 邻避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美国的邻避运动起源较早,反对建设低收入住房和高密度住宅[2] - 在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等大城市,房价和租金上涨导致贫困家庭和中产阶级住房困难[2] -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压力增加,美国兴起反邻避运动,试图通过促进住房建设缓解供应短缺[2]
粤桂两地落子,核电驱动华南绿色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16:09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粤桂两地核电项目是清洁能源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体现,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与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1] - 广东廉江核电项目是国家电投布局粤西的能源产业基地,对优化全省能源生产和供应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 - 广西白龙核电项目是广西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能带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整条产业链发展,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有强劲拉动作用 [6][7] 广东廉江核电项目详情 - 项目规划建设6台CAP系列三代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850万千瓦,总投资约1300亿元 [2] - 一期工程建设2台CAP1000机组,计划于2028年建成投运,年发电量约200亿千瓦时,可满足约400万户居民年用电量 [2] - 项目采用海水二次循环冷却技术,提升环境友好性,6台机组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约700亿千瓦时,可满足粤西地区全社会用电需求 [1][3] - 项目建成后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200万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14.8万公顷,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约2000万吨 [1][3] 广西白龙核电项目详情 - 白龙核电一期工程1、2号机组采用CAP1000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是技术国产化、批量化、标准化建设的示范 [7] - 项目力争1号核岛年内实现FCD目标,计划于2030年建成投运 [7] - 国家电投与防城港市签订合作协议,涉及绿色生态核电、群众安置等六大板块,已推动落地投资规模约20亿元的民生工程项目包 [7][8] 社会经济效益与社区融合 - 核电项目建设拉动当地产业升级与居民增收,村民租地价格从每亩两三百元涨至一千多元,房屋年租金从2万元涨至10万元 [8] - 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建设科普展厅等方式化解“邻避”顾虑,防城港市科技馆核电科普展厅已累计接待观众超10万人次 [8][9] - 项目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在专场招聘会上提供400余个岗位,帮助脱贫户家庭人员成功应聘 [10] - 按国家级标准建设的移民安置区将于2025年底竣工交付,成为周边群众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家园 [10] 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 - 廉江核电是国内首个采用海水二次循环冷却技术的项目,排放水温接近自然海水,不影响生产环境和养殖业 [1][3] - 项目同步开展全方位生态监测,涵盖海洋水质、红树林生态及儒艮栖息地等多个维度,监测数据实时共享 [4]
美国人不让建封装厂,特朗普芯片计划陷入困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2 08:41
美国政府资助晶圆厂建设受阻 - 多个由美国政府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资助的晶圆厂因环境评估和居民抗议而延迟开工 包括安靠公司 美光公司和SK海力士的项目 [1] - 这些项目陷入邻避效应和许可流程问题 导致建设进度滞后 [1] 安靠公司亚利桑那州工厂 - 安靠公司计划投资2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皮奥里亚附近建设先进封装工厂 但遭到当地居民反对 主要担忧水资源压力和交通拥堵 [2] - 工厂建成后将拥有超过500,000平方英尺(46,451平方米)的洁净室空间 成为全球最大先进封装工厂之一 [2] - 工厂对本地半导体供应链至关重要 将为苹果等公司提供封装服务 但能否按计划在2027年投产仍存疑 [2] 美光公司纽约州DRAM工厂 - 美光公司计划投资1000亿美元在纽约州克莱建设DRAM生产基地 原计划2040年代完工 创造约5万个就业岗位 但环境评估推迟导致建设延期 [3] - 基地将容纳四间洁净室 总面积达60万平方英尺(约5.57万平方米) 是格罗方德8号晶圆厂洁净室面积的八倍 [3] - 初期建设预计耗资200亿美元 但延误每天造成500万美元损失 影响美光公司在本世纪末通过美国生产内存每天赚取100万美元的计划 [3] - 美光公司曾计划到2030年代中期在美国生产40%的DRAM 但当前延误使其计划执行面临不确定性 [4] 全球半导体竞争与政策 - 半导体贸易价值6000亿美元 成为全球安全和经济主导地位讨论的焦点 供应链脆弱 尤其依赖台湾 [5] - 拜登和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在遏制中国方面策略不同 拜登侧重投资补贴 特朗普侧重关税 [5] - 《芯片法案》在防止美国失去台湾芯片制造厂准入权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但未能完全弥补中国在制造业的进步 [6] - 台积电仍生产全球约90%的最先进半导体 与2022年水平相当 [7] - 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可能使高端芯片价格过高 影响美国人工智能发展 [8] - 特朗普推动的美国半导体海外使用引发安全担忧 特别是与中东国家的交易 [8] 中国半导体进展 - 中国通过2023年开始的国内制造业投资热潮 显著缩小了愿景与现实的差距 [6] - 中国目前产能有限 未来几年内提高产量不现实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