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光伏

搜索文档
绿锁沙喉: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助力三江源保护
新华社· 2025-06-18 09:01
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成效 - 青海贵南县通过复合治沙模式使森林覆盖率从1996年前的2.6%提升至19.24%,治理沙化面积达195万亩,40余万亩沙漠得到有效治理[2] - 沙珠玉乡沙漠化土地面积从90%降至12.3%,营造防风固沙林1.49万亩,设置沙障4.8万亩,建成1.05万亩治沙样板示范区[3] - 海南州建成2100亩生态光伏牧场,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模式,使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3] 荒漠化治理技术发展 - 治沙技术从单一杨柳插杆发展为容器育苗、种子包衣种植,从工程固沙发展为"乔灌草结合、封造育并举"的复合治沙模式[2] - 林草部门科学选用固沙材料,种植耐寒耐旱抗风沙种苗,提高治沙成效[2] - 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科技治沙"综合治理模式[3] 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 财政部门明确省与市(州)县8:2配套资金分担比例,2024年全省下达配套资金1.7亿元,2025年已下达2.4亿元[2] - "三北"工程面临施工期仅5个月、种草复绿"窗口期"仅2个月的特殊挑战[2] 荒漠化历史状况 - 20世纪90年代贵南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4.2%,沙漠每年以5至15米速度扩展[1] - 沙珠玉乡20世纪50年代全年8级以上大风达60余天,出现"三刮四种"现象[3]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光伏园区建设促使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模式,"光伏羊"走俏市场[3] - 实现"绿富同兴"发展理念,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