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荒漠化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共同守护蓝天 十余年我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65亿亩(视频)
中国经济网· 2025-07-14 15:49
沙尘暴的全球影响与挑战 - 沙尘暴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影响全球约3.3亿人的生活 [1] - 每年约20亿吨沙尘被排放到大气中,波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1] - 沙尘暴造成数亿美元经济损失,破坏基础设施、增加医疗成本、毁坏农田并干扰社会活动 [1]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的设立 - 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6月8日通过决议,将7月12日定为"国际防治沙尘暴日" [1] - 设立目的是提高全球对沙尘暴带来的健康和环境挑战的认识 [1] 中国在荒漠化防治的成就 - 中国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在全球率先取得这一成果 [1] - "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奖章 [2] - 中国三次获得"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被誉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2] 中国具体防治措施与成效 - 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65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 [2] - 荒漠化防治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2] - 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土地生命奖"和"地球卫士奖"之"激励与行动奖" [2] 中国在防治领域的国际贡献 -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推动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造福世界 [1] -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荣获"地球卫士奖"之"科学与创新奖" [2] - 中国将继续为全球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实现从"黄"到"绿"再到"金"的转变 [2]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4: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从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到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阿拉善盟积极探索荒漠化治理多元模式
内蒙古日报· 2025-06-23 11:20
荒漠化治理成效 - 阿拉善左旗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面积超1200万亩,其中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重点治理区种植梭梭、花棒等耐旱植物330余万亩 [1] - 治理工程改善了周边1.2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阻断了沙丘侵城的趋势,保障了黄河和贺兰山的安全 [1] - 2025年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覆盖阿拉善左旗10个苏木镇,建设任务208.1万亩 [1] - 阿拉善盟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探索出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等多元模式 [1] "三北"工程进展 - 阿拉善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构筑起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锁边"立体防护林草带 [2] - 2024年完成治沙551.65万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握手" [2] - 2024年计划完成"三北"六期工程治理任务470万亩,目前已完成30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5% [2] - 通过"劳务雇佣+设备租赁"等以工代赈形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 [2] 光伏治沙模式 - 阿拉善盟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采用"光伏发电+防沙治沙"模式 [3] - 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清洁能源外送基地光伏200万千瓦工程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17.15亿度,可满足60.37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3][4] -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综合模式,板下补植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沙丘移动基本被遏制 [4] - 阿拉善盟正在建设18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配套治理26.4万亩沙地 [4] 生态改善数据 - 截至2024年,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03.45万亩 [4] - 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升至23.18% [4]
绿锁沙喉: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助力三江源保护
新华社· 2025-06-18 09:01
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成效 - 青海贵南县通过复合治沙模式使森林覆盖率从1996年前的2.6%提升至19.24%,治理沙化面积达195万亩,40余万亩沙漠得到有效治理[2] - 沙珠玉乡沙漠化土地面积从90%降至12.3%,营造防风固沙林1.49万亩,设置沙障4.8万亩,建成1.05万亩治沙样板示范区[3] - 海南州建成2100亩生态光伏牧场,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模式,使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3] 荒漠化治理技术发展 - 治沙技术从单一杨柳插杆发展为容器育苗、种子包衣种植,从工程固沙发展为"乔灌草结合、封造育并举"的复合治沙模式[2] - 林草部门科学选用固沙材料,种植耐寒耐旱抗风沙种苗,提高治沙成效[2] - 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科技治沙"综合治理模式[3] 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 财政部门明确省与市(州)县8:2配套资金分担比例,2024年全省下达配套资金1.7亿元,2025年已下达2.4亿元[2] - "三北"工程面临施工期仅5个月、种草复绿"窗口期"仅2个月的特殊挑战[2] 荒漠化历史状况 - 20世纪90年代贵南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4.2%,沙漠每年以5至15米速度扩展[1] - 沙珠玉乡20世纪50年代全年8级以上大风达60余天,出现"三刮四种"现象[3]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光伏园区建设促使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模式,"光伏羊"走俏市场[3] - 实现"绿富同兴"发展理念,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4]
中国科学治沙,从这座东北小城出发
新华社· 2025-06-17 19:31
治沙历史与成就 - 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沙窝子",沙化土地面积占比达96% [1] - 1952年成立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后发展为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是新中国首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1] - 通过樟子松造林技术,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6%降至36.56%,扬沙天气从1953年的43天降至近年平均5天 [6] - 樟子松造林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目前推广至"三北"地区,总面积超1000万亩 [3] 技术创新与推广 - 刘斌团队开创樟子松"北树南移"技术,通过防寒土等措施使成活率提升 [3]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成立后,建立种苗基地并开展技术培训 [6] - 章古台镇樟子松育苗面积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 [6] - 2023年樟子松等树种出口蒙古国,用于该国荒漠治理 [8] 治沙人物与传承 - 护林员李东魁坚守8500亩樟子松林30余年,使用传统方式巡护 [3][5] - 科研人员与基层工作者形成治沙接力,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9] 生态效益与国际影响 - 固定6座万亩流动沙丘,形成显著生态屏障 [6] - 中国治沙技术正跨越国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9]
大国院士丨追沙院士——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
新华社· 2025-06-17 16:52
大气科学研究与沙尘暴治理 -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团队专注沙尘暴研究20余年,发明移动沙尘监测系统和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提出半干旱气候变化理论 [5][6][8] - 团队在兰州建立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设计大模型预测天气 [16] -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大风频发,沙尘传输高度达两三千米,"三北"防护林使中国北方沙尘减少40%,但无法阻挡高空跨境沙尘 [11][13] 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演变 - 黄土高原生态改善主因包括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及大气环流变化带来的降水增加,但长期趋势仍不确定 [18][19] - 西北变暖改变农作物周期,如陇南可种植冬小麦后复种燕麦 [19]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阻止沙漠扩张,但沙漠本质不会变为草原 [21][23] 国际合作与治沙技术 - 中国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技术引领全球荒漠化治理,但需各国协作减少沙尘源 [13][21] - 全球变暖削弱西风带,导致大气环流阻塞,类似"大脑血块",引发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 [15][16] 科研精神与团队建设 - 黄建平团队扎根西北,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吸引年轻人加入荒漠化研究 [5][25][27] - 团队开发全球疫情预测系统,疫情期间每十天更新预测结果 [2]
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会见欧盟国家驻华使节团
快讯· 2025-06-17 09:23
国际合作与交流 - 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表示愿持续深化与欧盟国家的合作交流 [1] - 双方将进一步扩大在文物保护、新能源发展、水资源管理、荒漠化治理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1] - 此次会见旨在推动双方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 [1] 重点合作领域 - 新能源发展成为甘肃与欧盟合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1] - 水资源管理和荒漠化治理被列为双方深化合作的领域 [1] - 文物保护也被提及为合作交流的重要领域 [1]
从戈壁荒山到天山花海 卫星视角“瞰”生态巨变
央视网· 2025-04-27 06:08
生态治理成果 - 天山西部伊犁河谷6万亩荒山经过荒漠化治理转变为万顷沃野和天山花海[1] - 植被覆盖率从近乎零提升至72% 降雨量增加4-8毫米[14] - 卫星影像对比显示2016年为戈壁荒山 2024年已绿意盎然[10][12] 农业与工业布局 - 治理区域形成上万亩小麦 玉米 油菜 薰衣草基地及200多万株果树 杏树[8] - 建成"紫色花海—绿色粮田—金色果园—深加工工厂"一体化现代产业园[14] 文旅产业表现 - 虞美人花海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举办"夕阳花海"摄影比赛[1][4][6] - 去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 五一假期日均游客量预计破万[18] - 配套开发玻璃水道 彩虹桥滑行等体验项目及特色住宿营地[16] 生态经济转型 - 实现"农业 工业 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模式[14] - 从人迹罕至的荒原转变为旅游打卡地 带动区域经济升级[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