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

搜索文档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4: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从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到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阿拉善盟积极探索荒漠化治理多元模式
内蒙古日报· 2025-06-23 11:20
荒漠化治理成效 - 阿拉善左旗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面积超1200万亩,其中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重点治理区种植梭梭、花棒等耐旱植物330余万亩 [1] - 治理工程改善了周边1.2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阻断了沙丘侵城的趋势,保障了黄河和贺兰山的安全 [1] - 2025年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覆盖阿拉善左旗10个苏木镇,建设任务208.1万亩 [1] - 阿拉善盟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探索出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等多元模式 [1] "三北"工程进展 - 阿拉善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构筑起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锁边"立体防护林草带 [2] - 2024年完成治沙551.65万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握手" [2] - 2024年计划完成"三北"六期工程治理任务470万亩,目前已完成30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5% [2] - 通过"劳务雇佣+设备租赁"等以工代赈形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 [2] 光伏治沙模式 - 阿拉善盟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采用"光伏发电+防沙治沙"模式 [3] - 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清洁能源外送基地光伏200万千瓦工程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17.15亿度,可满足60.37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3][4] -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综合模式,板下补植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沙丘移动基本被遏制 [4] - 阿拉善盟正在建设18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配套治理26.4万亩沙地 [4] 生态改善数据 - 截至2024年,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03.45万亩 [4] - 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升至23.18% [4]
绿锁沙喉: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助力三江源保护
新华社· 2025-06-18 09:01
新华社西宁6月18日电 题:绿锁沙喉: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助力三江源保护 新华社记者李琳海 36岁的何克林老家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近日记者见到他时,他和同伴正在海南州共和 县铁盖乡拉干村的一个治沙点进行苗木种植。用高压水钻打好眼后,他们将青杨、乌柳等苗木种在草方 格沙障中,同时撒播柠条、沙蒿等种子。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荒漠化对全球生态安全、消除贫穷、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 发展均有较大影响。 谈起小时候和风沙为伴的日子,何克林眉头紧锁。他的家乡贵南县是青海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广、沙 化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42万亩,其中沙漠面积142万亩,占全县总 面积的14.2%。沙漠每年以5至15米的速度向东南肆意扩展蔓延,出现"沙逼人退"局面。 "小时候一到冬春季节,风沙过后,感觉天都是黑的,胆小的孩子都不敢独自去学校。现在,持续 治理扭转了风沙危害持续扩大的局面。"何克林说。 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平均海拔4058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青 海大部分省域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关系全国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贵南县了解到,从1996年单 ...
中国科学治沙,从这座东北小城出发
新华社· 2025-06-17 19:31
试种第一年,沙地的樟子松因为冬天干旱缺水,风沙又大,仅有两株存活下来。第二年,刘斌和同事们又给新栽种的樟子松树苗盖上防寒 土,悉心培育下,新一批的樟子松终于安全越冬并开始正常生长,随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此开创了樟子松造林治沙的先河。 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当风掠过万亩樟子松林,松针摩擦的簌簌声里,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年365天,刮风的日子就超过200天。20世纪50年代的彰武,是远近闻名的"沙窝子"。为了治沙,1952年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在彰武县章古台 镇成立,这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前身,也是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20世纪80年代,时任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刘斌(中着白衣者)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规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时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的刘斌,看中了种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樟子松。这种树耐干旱、耐瘠薄、耐严寒,但多集中在高纬度地 区,"北树南移"此前并无成功的经验。 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如今,樟子松已成为"三北"地区防沙治沙的主要树种,在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推 广,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 在彰武县,除了刘斌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还涌现出许 ...
大国院士丨追沙院士——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
新华社· 2025-06-17 16:52
风和沙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沙尘暴,是很多北方人共同的记忆。 有一位院士,为了研究沙尘暴及其背后的大气科学原理,带着团队一次次"追着沙尘跑",在恶劣的环境 中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0:00 "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论文写在最艰苦的地方,成果一定是世界一流" 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或许还有印象。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他和团队奋战3个月,做出了世界上首 个"全球疫情预测系统",每十天更新预测结果,"准"到登上微博热搜。 1978年,黄建平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投身大气科学研究。毕业后,黄建平先 后进入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兰州大学工作和学习,成为兰州 大学首位气象学博士。 博士毕业后,黄建平到国外继续深造。2002年,他收到导师丑纪范院士的一封长信,信中写道:"如果 可以,希望你能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为国工作。"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家黄建平。 他总说,"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往哪个方向去做科研。" 本期《大国院士》对话黄院士,一起听听他扎根西北,把学问写在西北大漠里的故事。 1 2003年,怀揣着"为国做科研"的报国激情,黄建平回到兰州大学, ...
从戈壁荒山到天山花海 卫星视角“瞰”生态巨变
央视网· 2025-04-27 06:08
央视网消息: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曾经有一片占地约6万亩的荒山,不过近几年经过荒漠化治理,这里已经变成了万顷沃野、天山花 海。这个季节天山花海大片虞美人盛开,正是游人和摄影爱好者赏花的好时间。 总台记者 崔宁:这个季节正是虞美人的盛花期,阳光透过花瓣,让它有了油画的质感。每年虞美人花开的季节,当地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长枪短炮" 夕阳花海摄影比赛正在进行 这个周末,这里还举办了"夕阳花海"摄影比赛。 而在时隔8年之后的这一张上,明显已经变得绿意盎然了,这种大片的紫色就是盛开的薰衣草花田。 不少摄影爱好者也早早就来到这里,架起"长枪短炮",寻找合适机位,希望拍到最美的夕阳和夕阳下的花朵。 除了这片虞美人花海外,其实在这6万亩的田野上,还有上万亩小麦、玉米、油菜、薰衣草基地以及200多万株各种果树、杏树。现在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春 日景象。可是你能想到8年前这里是什么样的吗? 两张卫星影像图 看戈壁荒山生态巨变 这张卫星照片是2016年6月拍摄的,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山,色彩看起来也非常单调。 据当地的监测数据显示:通过这几年的荒漠化治理,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从近乎零提升到了72%,降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