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
搜索文档
【高端访谈】中国可持续发展经验为埃及提供宝贵借鉴——访埃及沙漠研究中心主任胡沙姆·舒基
新华社· 2025-11-18 14:32
合作背景与核心观点 - 中国在旱地绿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形成宝贵经验,埃及寻求借鉴中国经验以深化双方在荒漠化治理、水资源管理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等领域的合作[1] - 埃中合作旨在成为其他面临类似生态环境挑战的非洲国家学习的典范[2] 具体合作领域与项目 - 埃中两国已在相关领域展开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许多埃及研究人员在中国获得环境、农业和荒漠化防治等领域高等学位[1]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和埃及沙漠研究中心于今年9月30日签署一项可持续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推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经验互鉴[1] - 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将在埃及沙漠研究中心设立区域办公室,以加强中国、埃及和其他北非国家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该办公室将指导联合培训项目并提升非洲专业人员能力建设水平[1] - 埃及沙漠研究中心正与中国投资者和科学家合作,培育可在盐碱和干旱条件下生长的非传统高产作物,目标是以更少用水量获得更高产量[2] 埃及面临的挑战与需求 - 埃及在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可耕地有限使形势更加严峻[2] - 埃及目前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00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2] - 埃及每年因荒漠化、干旱和流动沙丘而丧失土地[2] - 埃及已采用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等先进技术应对水资源短缺,但高昂成本仍是挑战[2] 合作意义与目标 - 埃中在绿色防护带和植树造林项目上的合作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也为了保障新城和农业新区的投资安全[2] - 通过技术研发利用和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中国的合作,埃及将致力于进一步保障水资源和粮食安全[2]
专访|中国可持续发展经验为埃及提供宝贵借鉴——访埃及沙漠研究中心主任胡沙姆·舒基
新华社· 2025-11-18 13:58
合作背景与核心观点 - 中国在旱地绿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埃及提供了宝贵经验,埃及寻求深化双方在荒漠化治理、水资源管理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等领域的合作[1] - 埃中两国均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研发利用和加强国际合作,埃及将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3] 具体合作领域与项目 - 埃中两国已在荒漠化治理、水资源管理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等领域展开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许多埃及研究人员在中国获得相关领域高等学位[1] - 中国科学院相关机构与埃及沙漠研究中心签署可持续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推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经验互鉴[1] - 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将在埃及沙漠研究中心设立区域办公室,以加强中国、埃及及其他北非国家科研机构间的合作,并指导联合培训项目[2] - 埃及沙漠研究中心正与中国投资者和科学家合作,培育可在盐碱和干旱条件下生长的非传统高产作物,目标是以更少用水量获得更高产量[2] - 埃及与中国在绿色防护带和植树造林项目上的合作至关重要,不仅为保护环境,也为保障新城和农业新区的投资安全[3] 埃及面临的挑战与现状 - 埃及在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可耕地有限使形势更加严峻[2] - 埃及目前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00立方米,已属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低于500立方米)[2] - 埃及每年因荒漠化、干旱和流动沙丘而丧失土地[3] - 埃及已采用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等先进技术应对水资源短缺,但高昂成本仍是挑战[2]
中国技术经验助力沙特新城绿化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1-14 17:09
沙特荒漠化防治的国家战略与挑战 - 中东地区是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对沙特而言是国家级挑战 [1] - 沙特启动国家级计划,目标种植100亿棵树,并采取恢复退化土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措施 [1] - 沙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利于大规模绿化,当地水源含盐量和悬浮物含量超标高达17倍,直接灌溉会威胁绿植存活 [2] 中国治沙经验与技术的输出 - 中国在长期治沙实践中研发出一系列先进技术和方法,成功经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1] - 中国积极分享治沙经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6] - 沙特国家植被发展与防治荒漠化中心与中国治沙企业签订协议,引进库布其治沙技术服务,助力"百亿棵树计划" [5] 吉达综合开发项目的智能绿化实践 - 吉达综合开发项目计划种植凤凰木、小叶榕等93种苗木,总数超过50万株 [1] - 项目在郊外建立苗圃,配备智能喷淋系统与湿帘装置,可将50摄氏度高温降至28摄氏度以下,实现水土动态平衡 [1] - 项目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将培育效率提升两倍,避免土壤盐碱化板结,试验苗木全部成活,基地已成功培育苗木3万余株,存活率高达95% [4] 中沙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合作深化 - 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双方将在防治荒漠化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5] - 绿色、智能是沙特经济多元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中企参与高难度项目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动力 [4] - 项目团队与国内厂商联合研发的智能种植系统核心技术已申请专利,有望为中东干旱与盐碱地区提供借鉴经验 [4]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6:44
工程成就与全球影响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入选“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2] - 该成就评选基于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和评选委员会审议 [2] - 成就标准为近五年已完成、实践验证有效且产生全球性影响的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 [2] 项目具体成就与技术挑战 - 项目构筑了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2] - 工程控制了沙源向外扩散,有效保护了周边绿洲、农田、草原等生态系统 [2] - 项目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典范 [2] - 以和田地区民丰县35千米治沙段为例,该区域是7个上风口风沙汇聚的核心沙源区 [2] - 该区域年均8级大风天数超过60天,流动沙丘年移动速率曾达百米 [2] 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 建设者创新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治理策略 [2] - 采用“梯田治沙+草方格”等工程固沙组合拳 [2] - 创新技术有效提升了治沙效率与沙障使用寿命 [2] 其他入选成就 -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还包括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 [3]
麦草方格,方寸之间锁流沙
人民日报· 2025-10-23 08:33
生态治理模式 - 独创麦草方格治沙固沙方案 通过将麦草呈方格状扎在沙里形成防护带 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和截留沙粒 实现稳沙、锁水、挡风 [1][2][3] - 麦草方格固沙法成本较低且方法简易 70年来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扎设面积超过43万亩 培育沙生植物1亿多株 [2][5] 生态治理成效 - 实现沙漠化逆转 腾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 包兰铁路两侧形成长42公里、宽800米的治沙防护体系 保障铁路安全通车 [5] - 生态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 沙生植物种类由不足25种上升至450多种 大鸨、金雕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 [8] 科技创新与应用 - 生物土壤结皮技术通过人工培育蓝藻试剂喷洒 将结皮自然形成过程从10年缩短至1年 已在近4000亩沙漠应用 植被生长周期缩短至一两个月 [6] - 治沙模式走向机械化自动化 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机械铺设效率提高60%以上 使用寿命从2年延长至5-6年 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每小时可铺设8.5亩 [6] 社会经济效益 - 麦草方格治沙法成为对外生态交流名片 1994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荣誉 50多个国家专家学者考察参观 [7] - 生态治理成果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 沙坡头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 2024年接待游客146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4.28亿元 [8]
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 麦草方格,方寸之间锁流沙(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22 05:50
生态治理技术 - 独创“麦草方格”固沙方案,通过将麦草扎成1米见方的方格以降低地表风速、截留沙粒,形成稳定沙面[1][2][3] - 麦草腐烂后形成有机质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生长,形成生物土壤结皮,为栽植灌木和改良沙地创造条件[3] - 该技术成本较低且方法简易,70年来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扎设面积超43万亩,培育沙生植物1亿多株[3]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通过提纯蓝藻制成试剂喷洒,将生物土壤结皮自然形成过程从10年缩短至1年,技术已在近4000亩沙漠应用[5] - 引进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并采用机械铺设,效率提高60%以上,使用寿命从2年延长至5-6年[5] - 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每小时可铺设8.5亩麦草方格,植保无人机等设备应用于后续维护,推动治沙走向机械化、自动化[5] 生态与经济效益 - 实现沙漠化逆转,腾格里沙漠后退25公里,包兰铁路两侧形成长42公里、宽800米的治沙防护体系[3][6] - 沙生植物种类由20世纪50年代不足25种上升至450多种,大鸨、金雕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6] - 沙坡头旅游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1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28亿元,沙漠从生态负担转变为特色旅游资源[7] 行业影响与认可 - 麦草方格法广泛应用于干武线、青藏线等交通线防沙固沙,1994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荣誉[6] - 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称赞其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6] - 该模式为我国对外交流的生态名片,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经验[2][6]
“库布其治沙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4 06:5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在库布其等沙漠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集技术、模式、产业和合作为一体的成功治沙方案,并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该方案正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向全球推广 [4][8][9] 技术模式 - 库布其沙漠应用了多种创新治沙模式,包括北缘锁边林带建设、光伏治沙、以路治沙、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4] - 草方格固沙技术被重点介绍,其特点是成本低、易操作,并已考虑向哈萨克斯坦咸海周边地区推广 [5] - 自主研发的保水新材料能将沙漠沙子转化为防水混凝土或景观用沙,保水剂可持续使用3到5年,技术受到非洲国家代表关注 [6] - 选用沙棘作为治沙树种,因其耐旱耐寒且果实维生素C含量高,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 [7] - 光伏治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草”的综合模式,有效利用沙化土地 [7] 治理成效 - 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40%,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6] - 入黄河泥沙量大幅减少,从治理前的2700多万吨降至400多万吨 [6] - 治理模式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沙区农牧民通过流转土地、参与“三北”工程和光伏产业等方式获益 [6] - 在绿洲防护林体系保护下,当地能生产玉米、向日葵等农产品供应国内乃至国际市场 [7] 国际合作 -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以“科学治沙 绿色发展”为主题,成为荒漠化治理领域国际合作与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 [8] - 中国治沙经验已在多国成功实践,例如中国专家参与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以及在沙特阿拉伯落地光伏治沙模式 [8] - 中国已成立中蒙、中阿、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并三次获得“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 [9] - 国际代表,如来自巴西、墨西哥、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嘉宾,均表达了对中国治沙方案的浓厚兴趣与合作意愿 [5][6][7][9]
中国荒漠化防治成为全球典范!
人民日报· 2025-10-10 10:03
核心观点 - 中国库布其沙漠的荒漠化防治模式,特别是光伏治沙等创新技术,已成为全球典范,并在多国成功实践,展示了退化土地恢复与转型的潜力 [1][2][3] 防治模式与技术 - 库布其沙漠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草”的立体发展模式进行光伏治沙 [1] - 机械化治沙设备如无人机、散草铺设机、自行式履带沙障一体化铺设机大幅提升了铺设草方格的效率,并显著提高了沙漠植被成活率 [1] - 鄂尔多斯市在“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规模超1000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约80万亩,待在建及已批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防沙治沙面积超200万亩 [2] 国际合作与影响 -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沙特阿拉伯、蒙古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名代表,该论坛已成为荒漠化治理领域国际合作、知识交流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1][2] - 中国治沙经验已在蒙古国参与“十亿棵树计划”,推广草方格治沙技术和耐旱植物种植技术,并在沙特阿拉伯成功落地光伏治沙模式,为其能源转型提供新思路 [2] - 乌兹别克斯坦和巴西的代表表达了引进中国治沙技术及设备,以及探讨合作可能性的意愿 [1] 全球认可与典范意义 - 联合国官员认为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是全球典范,中国“三北”工程是多项国际环境公约的有力实践,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 中国在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将防沙治沙工程发展为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惠民工程,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2]
“十四五”以来 “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
央视新闻· 2025-09-16 17:27
荒漠化治理总体成效 -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并率先实现了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1] - 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万公顷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7万公顷,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 [1] 荒漠化土地基本情况 -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5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1] - 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 [1] - 近10年发生沙尘天气次数较上个10年减少了30% [1] 重点治理工程与生态指标 - 通过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进行治理 [1] - 十四五以来,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 [1] - 植被平均盖度达到20.22%,较10年前上升了2.6个百分点 [1] 沙区产业发展与经济贡献 - 通过发展优质牧草、经济林果、中药材、沙漠旅游等沙产业实现经济效益 [1] - 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 [1] - 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1]
多地民众遭蒿属花粉困扰 植物专家支招分区域科学治理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6:25
蒿属花粉过敏现状 - 中国北方多地如呼和浩特、北京、太原、石家庄民众近期遭受蒿属花粉过敏困扰,出现流鼻涕、睡眠不佳及哮喘急性发作等症状,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 [1][2] - 9月以来呼和浩特市已连续多日处于高等级过敏风险中 [2] - 蒿属植物花粉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每年8月、9月为其花粉传播高峰季 [2] 蒿属植物的生态作用与特性 - 蒿属植物曾是西北荒漠化治理的生态功臣,在内蒙古有60多种,如黑沙蒿、白沙蒿、差不嘎蒿等是治理沙化的先锋草种 [2]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21世纪初,通过在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区域大规模飞播,蒿属植物帮助流动沙丘变成固定沙丘,保护了牧场、农田和村庄 [2] - 蒿属植物植株最高可达1米左右,花粉产量极大,其花粉在风力3至4级时传播距离可达几公里至十几公里,研究显示锡林郭勒草原的蒿属花粉能传播到北京,距离达300至400公里 [3] 城镇区域科学治理方案 - 治理需优先根据风向进行,北方常年以西北风为主,应重点清理城镇及居民小区西北方向的蒿属植物以最大程度减少花粉吹入 [3] - 第一种方式为人工或机械清除,关键窗口期在6月底至7月初的孕蕾期,此时清除植株或剪掉花序可阻止花粉释放,若拖至9月清理则无效且可能帮助传播种子 [3] - 第二种方式为喷洒开花抑制剂,在陕西榆林的实践表明,不同抑制剂能降低黑沙蒿开花率28.2%到83.9%,从而减少空气中花粉量 [3] 沙区长效替代治理方案 - 在沙区推荐通过种植松树逐步取代蒿属植物以实现长效治理,需先依靠黑沙蒿固沙,待沙丘固定后再种植樟子松,但此方式周期漫长达几十年且树苗成本不低 [4][5] - 阿拉善地区尝试用梭梭替代蒿属植物,梭梭作为沙生植物具有相同固沙作用,且花粉量极少不引发过敏,其根系能寄生肉苁蓉,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5] - 治理铲除的蒿属植物可作为宝贵的生物质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需科学施策以找到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的平衡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