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物

搜索文档
为何它已成全球健康领域的主要威胁?达沃斯论坛上的专家开出了“药方”
第一财经· 2025-06-25 17:06
近年来,全球各国对于人畜共患病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4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多名与会专家表示,新发 传染病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AMR)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主要威胁,二者均与人畜共患病密不可 分,而要有效防控这类疾病需克服两个挑战,即跨部门协作不足和创新成果推广难。 "近几年,国内用于传染病监测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更加成熟、可负担,国产疫苗研发取得了长足进展, 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亦为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机遇。但新型监测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应 用?农业和医疗与疾控部门的病原学监测和抗生素控制如何形成合力?价格降下来的疫苗为何仍难推 广?这些均是需要反思的问题。"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项目联合主任徐福洁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提 到。 论坛期间,多名公卫学者、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代表均提出,为应对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威胁和多重 耐药菌感染"无药可治"的风险,亟需推动"同一健康"(one health) 理论走向实践,进一步增强部门、机 构、个人、专业之间的连接,并通过多元筹资机制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加强卫生与农业、环境等部门统筹与协同 流行病学统计显示 ...
荣昌生物(09995.HK)6月12日收盘上涨20.1%,成交16.05亿港元
金融界· 2025-06-12 16:39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6月12日下跌1.36%至24035.38点,荣昌生物股价逆势上涨20.1%至57.65港元/股,成交量2884.28万股,成交额16.05亿港元,振幅达25.73% [1] - 公司最近一个月累计涨幅28.17%,年内累计涨幅233.33%,显著跑赢恒生指数同期21.47%的涨幅 [1] 财务数据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营业总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59.17%,归母净利润-2.54亿元但同比改善27.16% [1] - 毛利率维持高位达83.26%,资产负债率为66.62% [1] 机构与行业估值 - 中泰国际证券给予"增持"评级,目标价51.3港元 [1] - 药品及生物科技行业市盈率(TTM)平均值4.2倍,中值6.01倍,公司当前市盈率-18.33倍,行业排名第107位 [1] - 可比公司市盈率:其他大健康国际0.56倍、精优药业0.68倍、金斯瑞生物科技1.6倍、东瑞制药3.08倍、正大企业国际3.16倍 [1]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08年,由烟台荣昌制药与留美科学家房健民博士联合创立,总部位于山东烟台,中美两地设有研发机构 [2] - 专注自身免疫、肿瘤及眼科领域,开发同类首创/最佳生物药物 [2]
外媒:美政府取消对莫德纳公司禽流感疫苗超7亿美元资助,引发争议
环球网· 2025-05-29 18:49
莫德纳禽流感疫苗合同取消事件 - 美国制药公司莫德纳与特朗普政府签署的禽流感疫苗后期研发合同被取消[1] - 公司曾获得拜登政府5.9亿美元拨款用于禽流感疫苗研发及扩展临床研究[3] -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此前还拨款1.76亿美元用于H5N1型mRNA禽流感疫苗后期开发[3] - 两项联邦拨款合计金额超过7亿美元[3] 合同取消原因 -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认为该项目未达到继续联邦投资所需的科学标准和安全预期[3] - 公司表示仍计划探索替代方案推进疫苗后期开发与生产[3] 专家批评意见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专家批评此举可能放弃迅速应对禽流感疫情的有效工具[3] 禽流感疫情现状 - 2024年哺乳动物禽流感病例数较2023年增长逾一倍[3] - 禽流感病毒向人类传播风险升高[3] 动物疾病防控重要性 - 预防动物疾病可减少抗生素使用及遏制耐药性疾病发展[4] - 若不采取行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可能导致2050年前牲畜大量损失[4] - 预计将危及20亿人粮食安全并造成高达100万亿美元经济损失[4]
宝济药业急冲刺港股IPO,连年融资后商业化之路何在?
搜狐财经· 2025-05-23 20:56
然而,这并未阻碍宝济药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步伐。自成立以来,宝济药业几乎每年都在进行融资,估 值也随之飙升。从2020年9月的首次增资到2024年12月,公司的估值在四年间暴增了23倍。截至2024年9 月末,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4.72亿元,占当期资产总额的37.69%。 | | 截至12月31日 | 截至9月30日 | | --- | --- | --- | | | 2023年 | 2024年 | | | (人民幣千元) | | | | | (未經濟核) | | 資産 | | | | 非流動資產 | | | | 物業、廠房及設備 | 531,215 | 573.795 | | 使用權資產 | 54.207 | 54.565 | | 其他無形資產 | 12.565 | 12.472 | | 於聯營公司的投資 | 8.437 | 7.949 | | 預付款項、其他應收款項及其他資產 | 1,311 | 310 | | 非流動資產總額 | 607,735 | 649,091 | | 流動資產 | | | | 存貨 | 8.072 | 5.274 | | 貿易應收款項 | 2.000 | 2.000 | | ...
葛兰素史克(GSK.US)肺病药物Nucala在美获批 剑指赛诺菲(SNY.US)Dupixent
智通财经网· 2025-05-23 09:27
核心观点 - 葛兰素史克的Nucala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加剧了与赛诺菲Dupixent的竞争 [1] - Nucala预计将为葛兰素史克带来约5亿英镑(6.7亿美元)的峰值年销售额 [1] - 这是COPD领域十多年来首次出现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1] 药物批准与市场影响 - FDA批准Nucala作为COPD辅助治疗药物,COPD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1] - Nucala此前已获批用于治疗严重哮喘等疾病 [1] - 在FDA批准消息公布后,葛兰素史克美国存托股票上涨1.3% [1] 竞争格局 - 赛诺菲和再生元制药的Dupixent是Nucala的主要竞争对手 [1] - 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师认为Nucala将与Dupixent形成直接竞争 [1] - 葛兰素史克首席商务官表示公司一直在密切关注Dupixent的市场表现 [2] 药物特性与使用 - Nucala每四周注射一次,Dupixent每两周注射一次 [2] - Nucala将主要由肺科医生开具,面向小部分COPD患者 [2] - 公司对Nucala的初始销售持谨慎态度,预计需要时间进行市场教育和培训 [2] 行业现状 - COPD此前主要依赖吸入器、类固醇和专门运动项目等传统治疗方法 [1] - Nucala和Dupixent等生物药物为COPD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1] - 分析师预计两种药物都将获得显著的市场认可 [2]
最新健康研究:气候变化或加重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全球负担
环球网资讯· 2025-04-29 11: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北京时间4月28日夜 间上线一篇中国学者的健康研究论文认为,世界当前的气候变化路径以及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 能会导致到2050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的全球负担加重。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杨廉平团队及合作者一起,分析了对抗微 生物药物耐药的6个关键耐药性细菌病原体的3200万分离株的4502份记录,这些记录收集自1999-2022 年,涉及101个国家。他们利用预测模型分析了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会如何影 响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趋势。 分析结果显示,在最坏的气候变化适应情景下,即21世纪末全球气温升高4-5℃(SSP5-8.5),与低排放情 景(SSP1-2.6)相比,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到2050年可能会增加2.4%。这一增幅在高收入国家为0.9%,在 中低收入国家为4.1%,在低收入国家为3.3%。 本项研究成果的相关示意图。杨廉平 供图 研究团队还发现,可持续发展行动包括降低自费医疗开支、扩大免疫接种规模、增加健康投入以及保证 全民获得水、 ...
中山大学发表最新Nature Medicin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4-29 08:53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1 年,细菌的 抗微⽣物药物耐药性 ( AMR ) 导致了全球约 114 万例死亡,其中中低收⼊国家受到的影 响最为严重。这个数字预计到 2050 年会增加⾄近 200 万。 然⽽,⼤部分的 AMR 应对策略都关注过量使⽤抗⽣素问题,很少关注⽓候变化的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条件。 2025 年 4 ⽉ 28 ⽇,中⼭⼤学公共卫⽣学院 杨廉平 团队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 Changing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contribute to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的研究论⽂。 该研究指出,当前的⽓候变化路径以及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能会导致到 2050 年抗微⽣物药物耐药 性 ( AMR ) 的全球负担加重。研究团队预计,到 2050 年,全球 AMR 可能会增加最多 2.4% ,并呼吁在 单纯减少抗⽣素使⽤之外,⽴即采取⾏动应对更⼴泛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从⽽缓解全球 AMR 负担。 分析结果显⽰,在最坏的⽓候变化适应情景下,即本世纪末全球⽓温升⾼ 4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