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效应

搜索文档
一张7元的成本炒到300元?撕拉片收割的是情绪价值还是智商税?
36氪· 2025-05-26 09:20
市场热度 - 撕拉片近期火爆出圈,抖音播放量超14亿次,小红书浏览量达7.4亿次[2] - 刘诗诗、张凌赫、金靖、迪丽热巴等明星在社交平台晒照推动热度[2] - 鞠婧祎微博分享撕拉片后,阅读量超8亿并引发外网讨论热潮[5] 价格波动 - 撕拉片相纸价格从7元飙升至300元,涨幅超40倍[9] - 商家将70元一盒(10张装)的相纸拆分为单张售卖,配合"绝版珍藏"营销话术[10] - 线下商家推出1899元的"鞠婧祎同款撕拉片写真套餐",溢价达10倍[18] 消费心理驱动因素 - 稀缺性:停产十年的产品不可再生,商家营造"拍一张少一张"的紧迫感[10] - 盲盒效应:30%废片率转化为独特体验,不确定性刺激消费[17] - 反算法情绪:撕拉片的粗粝质感和真实感对抗数字同质化审美[17] 平台与商家策略 - 抖音、小红书、微博多平台协同推流,形成"看到-搜索-下单"闭环[18] - 商家开发"撕拉片滤镜"满足长尾用户需求[18] - 线下饥饿营销结合明星同款概念提升溢价[18] 行业现象本质 - 撕拉片同时满足"社交货币"和"情感补偿"需求,成为身份认同符号[17][21] - 现象反映当代消费文化矛盾:既反抗数字审美又陷入消费主义游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