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自我诊断心理健康

搜索文档
美国彭博社:心理医生需要从诊室走进社交媒体
环球时报· 2025-05-16 06:56
美国彭博社 5 月 12 日文章,原题:社交媒体用户正在进行自我诊断,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我在社交平 台上发现自己可能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一位病人自豪地告诉我。社交媒体填补了医 疗可及性的空白,其复杂性值得深入讨论。 这位病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通过社交媒体寻找答案,而是实在负担不起诊断费用。如今,要预约进行心理 治疗不仅排队时间长,费用也极高,从800美元到1万美元以上不等。事实上,她此前已分别被两位专业 医生确诊为焦虑症,而非ADHD。尽管如此,她仍然难以放下"网络医生"给出的结论。这并非个例,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取关于自己病症的"即时诊断"。 除了成本因素,网络的匿名性同样充满吸引力。它可以让人们无需公开分享"病情"就能私下参与"即时 诊断"。而社交平台的另一大"优势"是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期望去"套用"症状——如果一个人"想要"患 有ADHD或其他精神疾病,他们总能在网上找到相应的"证据"。 这种情况让人警惕,这些平台上的心理健康内容节奏快、由算法驱动、情感煽动性强,往往会简化、扭 曲,甚至彻底篡改科学研究结论。网络视频所营造出的精神疾病形象往往与医学现实南辕北辙。 自我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