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歧视

搜索文档
从印度宪法看种姓特留权变迁
环球时报· 2025-07-24 06:49
印度种姓特留权制度的历史演变 - 印度宪法废除种姓歧视并引入反向歧视措施,包括在受教育权、公职就业、选举席位等方面给予低种姓特留配额 [1] - 1951年印度政府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设立17.5%特留权(12.5%表列种姓+5%表列部落),1970年调整至22.5%以匹配人口比例 [1] - 1980年代后特留权扩展至"其他落后阶层",新增27%配额使总比例达49.5%,部分邦甚至突破50%上限 [2] 种姓特留权的政治与社会影响 - 最高法院通过判决限制特留权扩展,设定50%上限并引入"奶油加层排除规则"以筛选真正需要扶持的群体 [2] - 种姓歧视仍根植于印度文化,例如贾特人因争取特留权引发大规模抗议导致城市停摆 [2] - 高种姓群体存在身份标榜现象,而平权活动家则通过改姓等方式对抗传统种姓观念 [2] 特留权制度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 非特留权种姓群体(如贾特人)即使考试成绩优异仍因制度限制难以获得公职机会 [3] - 跨种姓婚姻因家庭反对难以实现,反映制度未能消除深层社会隔阂 [3] - 部分家庭主动淡化子女种姓教育以阻断文化传承,形成自下而上的改良尝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