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研究

搜索文档
收集种子,也收集未来(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⑨)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种质资源采集与研究 - 种质资源采集不仅限于种子收集,还包括叶片、球果、附生植物等生态系统的全面考察,例如在亚洲第一高树藏南柏木上每隔5米采集不同部位的样本[1] - 树顶与树基的附生植物差异显著,树顶有石豆兰、网络马尾杉、景天科多肉植物,树基则有耐荫蕨类、苔藓和藤本植物[1] - 野外采集时间占比达全年1/3,重点关注植物持续繁殖能力与生态多样性[1] 种质资源保存技术 - 采用迁地保育技术,例如将亚洲第一高树种子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培育出500多株幼苗,并研发离体培养技术[2] - 建立低温种质库实现种子百年保存,同时保存DNA材料为物种回归自然做准备[2] - 当前保存规模达3000多份标准植物种子,超7000万粒饱满种子,但仅占全球植物种质的极小部分[3] 种质资源应用创新 - 开展太空育种实验,利用实践十九号卫星的微重力环境诱导丹参种子产生药用价值更高的突变[3] - 植物保护直接关联地球环境稳定性,种质研究同时服务于物种延续与人类发展需求[3] - 技术应用涵盖"入地"培育与"上天"诱变,形成完整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链条[3] 行业战略定位 - 种质资源研究被定义为战略需求与时代使命,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3] - 工作目标包括濒危物种保护、生态修复及新型农业品种开发等多重领域[2][3] - 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将扩展全球种质收集网络与深度研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