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结合
搜索文档
李政道:物理学之外,天才的责任
晚点LatePost· 2024-08-06 10:00
李政道的学术成就与机遇 - 31岁时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诺奖得主及史上第四年轻获奖者[6][9] - 总结成功因素为天才、勤奋与机遇,并称机遇是最重要且最难驾驭的,一生受三位关键老师(束星北、吴大猷、费米)的指导影响[11] - 1945年因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为试读生,后成为费米的正式研究生,1950年获首张博士文凭[11][12] - 1951年经费米推荐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杨振宁合作研究,论文受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顶尖学者关注[12] 对中国教育与科研的贡献 - 1979年在北京友谊宾馆进行7周物理前沿课程,因国内学术脱节多数人听不懂,但强调"科学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简单的"[3] - 建议设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78年),作为教育体系破坏后的权宜之计,培养如携程创始人梁建章等人才[17] - 1979-1989年主导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帮助900多名中国学生获美国全额奖学金留学,其中产生15位院士及400多位高科技企业家(如豆瓣创始人杨勃)[14][17] - 推动中国博士后制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及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聚焦基础科学研究[6][17] - 1993年协调中美政府创建中国首条国际互联网服务系统,使中国互联网时代起始提前[6] 个人特质与晚年生活 - 每日凌晨三四点起床工作,称生命活力来自"物理的挑战",退休后仍以解题和重读论文为乐[4] - 自学能力极强,战时靠自学完成大学物理教材习题,思维敏捷异于常人,坚持独立解题不求助他人[7][8] - 倡导科学与艺术结合,创作诗画悼念亡妻,认为二者如硬币两面追求永恒意义[6] - 2011年85岁自哥伦比亚大学荣休,2014年移居旧金山,2024年8月4日逝世享年98岁[4][5] 战争经历与早期教育 - 1937年淞沪会战后颠沛流离,辗转江西赣州,16岁时在日军轰炸中留守茶馆维生[7] - 战时在赣州联中学习,为报考浙江大学跋涉几百公里,途中任教中学凑足路费[7] - 依靠商务印书馆大学教科书自学,发现自然界定律成为生存动力,形成"通过自己理解一切"的研究风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