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搜索文档
多位海内外学者共谈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17:32
沙龙核心观点 - 沙龙主题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核心目标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性保护转型 [2]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需加强跨学科协作与国际交流,推动预防性保护技术标准化和监测体系常态化 [5] - 技术融合创新正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成为新基建,未来需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7]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演进 - 中国建筑遗产数字化历经1993-2004年肇始期、2005-2019年发展期,2020年至今进入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繁盛期 [2] - 保护重心从应对危机的记录发展到主动预防的保护,最终走向动态交互的传承 [2]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强调保护不能只靠抢救行动,需未雨绸缪实现可持续保护和合理利用 [3] 预防性保护技术与实践 - 专家从工程力学视角聚焦文物建筑结构稳定预防性保护,并分享长达18年的布达拉宫结构健康监测实践成果 [5] - 提出需厘清何为患与如何防的双重视角,以构建预防性保护核心逻辑 [5] - 构建了价值研究—保护实践—传承的三阶段体系化框架 [2] 数字化监测技术应用 - 展示天—空—地多模态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例如在丝路遗址点兴教寺的案例 [6] - 实景三维技术正解决文化遗产建模立体化不足、真实化欠缺、实体化有限的痛点,实现数字与现实空间的实时互联 [7] - 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孪生项目(遗产监测3.0)和虚拟修复交互体验案例,传递保护文化整体性的遗产观 [6] 跨学科协作与创新模式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提出社区参与+国际协作+技术创新的协同保护模式,基于全球700余处遗产保护经验 [3] - 创新性提出流域人居系统框架,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提供新思路 [6] - 遥感、人工智能、实景三维等技术融合应用让不可见风险可视化、不可控变化可控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