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保护
搜索文档
北京为长城保护立法,明确制定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
新京报· 2025-09-24 23:00
立法背景与核心目标 -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旨在完善长城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保护规范和参观游览区管理制度 [1] - 立法核心方针为“保护为主”,推动长城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和“研究性修缮”并重转变 [3] - 立法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旨在解决长城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 长城资源概况与保护基础 - 北京长城全长520.77公里,横跨六个区,是长城分布的15个省市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区段 [2] - 八达岭长城属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点位 [2] - 北京市2003年制定了全国第一部省级长城保护政府规章《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为当前立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参考 [2] 保护管理机制创新 - 草案明确市、区政府建立统筹工作机制,并推动建立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机制 [4] - 细化落实文物“四有”要求,即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保护机构 [1][4] - 明确制定本市及国家级重要点段保护规划,并组织专家监测评估 [1][4] 参观游览区与保护措施 - 草案细化参观游览区管理制度,明确将其辟为参观游览区的条件、程序及动态名录管理 [5] - 对非参观游览区可采用电子围栏等手段劝阻攀爬,景区管理单位需对未开放区域采取防攀爬措施 [5] - 明确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需依法开展考古工作,不得建设污染设施 [4] 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 - 立法贯彻落实“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提升长城资源活化利用方式的多样性 [3] - 草案明确支持考古工作,建立长城主题阐释展示工作体系,鼓励开展宣传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 [5]
多位海内外学者共谈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17:32
沙龙核心观点 - 沙龙主题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核心目标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性保护转型 [2]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需加强跨学科协作与国际交流,推动预防性保护技术标准化和监测体系常态化 [5] - 技术融合创新正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成为新基建,未来需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7]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演进 - 中国建筑遗产数字化历经1993-2004年肇始期、2005-2019年发展期,2020年至今进入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繁盛期 [2] - 保护重心从应对危机的记录发展到主动预防的保护,最终走向动态交互的传承 [2]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强调保护不能只靠抢救行动,需未雨绸缪实现可持续保护和合理利用 [3] 预防性保护技术与实践 - 专家从工程力学视角聚焦文物建筑结构稳定预防性保护,并分享长达18年的布达拉宫结构健康监测实践成果 [5] - 提出需厘清何为患与如何防的双重视角,以构建预防性保护核心逻辑 [5] - 构建了价值研究—保护实践—传承的三阶段体系化框架 [2] 数字化监测技术应用 - 展示天—空—地多模态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例如在丝路遗址点兴教寺的案例 [6] - 实景三维技术正解决文化遗产建模立体化不足、真实化欠缺、实体化有限的痛点,实现数字与现实空间的实时互联 [7] - 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孪生项目(遗产监测3.0)和虚拟修复交互体验案例,传递保护文化整体性的遗产观 [6] 跨学科协作与创新模式 -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提出社区参与+国际协作+技术创新的协同保护模式,基于全球700余处遗产保护经验 [3] - 创新性提出流域人居系统框架,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提供新思路 [6] - 遥感、人工智能、实景三维等技术融合应用让不可见风险可视化、不可控变化可控化 [7]
从抢救到活化,全球专家共答石窟寺千年考题 | 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 2025-08-29 20:51
石窟寺保护技术革新 - 采用新型无机环保灌浆材料替代传统石灰基或环氧树脂材料 以应对老化风险[2] - 运用3D打印技术和数字化建模进行文物修复 实现异形部分精准拼接与本体保护[2][6] - 敦煌研究院通过隔离门改造营造洞窟"良性小天地" 西千佛洞样板门测试效果显著[4][5] - 搭建石窟保护棚稳定含水量 减缓砂岩风化 建立多元多尺度监测体系覆盖70多项指标[5][7] 预防性保护体系构建 - 中国石窟寺保护从抢险加固转向预防性保护 从探索性修缮转向精准化修缮[5] - 龙门石窟构建系统预防性保护体系 包括搬迁污染企业 治理泉群和多期监测预警[5] - 重庆大足石刻完成全面3D激光扫描 采集10000多尊造像数据并建立智能监测预警平台[7] - 保护理念发展为抢救性与预防性结合 科学研究贯穿全过程 注重本体与环境综合保护[6] 数字化与智慧化应用 - 敦煌"数字藏经洞"整合9900多卷经卷 60000多幅图像和840多万字内容[7] - 云冈石窟通过数字投影技术将北魏乐舞"搬至"上海 实现机器人演绎"云冈舞"[9] - 龙门石窟构建5G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 实现管理 调度 客流监测一体化管控[10] - 敦煌莫高窟上线游客管理系统 实现团组分流和排队时间精准测算[10] 文化旅游融合创新 - 云冈石窟开展分众研究 针对儿童青少年及老人群体开发深度游与研学游[9] - 龙门石窟连续多年推出"夜游龙门"活动 通过遮阳棚 热水供应提升游客体验[10] - 文化遗产利用突破参观层面 通过云上展览 对外展览实现多形式研学[9] - 云冈石窟冬季"淡季不淡" 年轻游客增多带动深度游发展[9] 国际合作与经验输出 - 中国与6国开展11处文物保护修复合作 包括柬埔寨吴哥古迹和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12] - 中美合作实施敦煌莫高窟第85窟修复研究 建成风沙防治综合技术体系[12] - 与巴基斯坦学者对比塔克西拉与云冈龙门造像技法 推动丝绸之路艺术谱系整合[12]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免费提供数码图像 与龙门 云冈等机构合作促进佛教艺术研究[12]
从抢救到活化,全球专家共答石窟寺千年考题
中国青年报· 2025-08-29 20:24
石窟寺保护技术革新 - 采用新型无机环保灌浆材料替代传统石灰基或环氧树脂材料 以应对老化风险 [1] - 运用3D打印技术和数字化建模进行文物修复 实现异形部分精准拼接和本体保护 [1][5] - 敦煌研究院通过隔离门技术营造良性微环境 西千佛洞样板门测试效果显著 [3] - 搭建保护棚稳定石窟含水量并减缓砂岩风化 龙门石窟构建系统性预防性保护体系 [4] - 重庆大足石刻完成1万多尊造像3D激光扫描数据采集 建立覆盖70多项指标的智能监测系统 [5] 数字化与智慧化管理 - 敦煌"数字藏经洞"整合9900多卷经卷、6万多幅图像及840多万字内容 纳入海外流失文物目录 [6] - 龙门石窟构建5G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 实现客流监测与智慧导览一体化管控 [9] - 云冈石窟开发云上展览和数字投影技术 将北魏乐舞以机器人形式异地展示 [8] - 敦煌莫高窟上线游客分流管理系统 精准测算排队时间避免拥堵 [9]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云冈石窟开展分众化深度游与研学游 针对儿童青少年及老人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 [8] - 龙门石窟连续推出夜游活动 通过遮阳棚和热水供应提升游客体验 [9]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免费开放数码图像资源 与龙门、云冈研究院合作推动佛教艺术研究 [11] 国际合作与多学科融合 - 中国与6国开展11处文物保护合作 柬埔寨吴哥古迹等项目获国际赞誉 [11] - 中美合作建成莫高窟风沙防治技术体系 与日意英等国开展洞窟环境监测及材料研究 [11] - 日本高校推动文理融合教育机制 鼓励年轻人参与石窟保护国际交流 [12] - 中巴学者对比塔克西拉与云冈龙门造像技法 整合丝绸之路艺术谱系 [11]
守护石窟寺 更好“活”下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7:02
石窟寺保护技术发展 - 多学科协同治理成为核心方法 通过地质勘察 水文模型构建和材料筛选实现水害有效控制 [7][8] - 预防性保护理念推动从被动抢救向主动监测转型 龙门石窟建立200多个传感器的监测体系实现风险预警 [11][12]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风化监测 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历史照片实现裂隙长度和剥落面积的定量计算 [13] 科技创新与应用案例 - 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 敦煌研究院建成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并提供科技支撑 [15] - 中子技术实现无损检测 能够揭示材料内部结构与成分并追踪水分迁移路径 [13][14] - 3D打印技术用于日常维护修补 增强修复科学性和耐候性 [12] 国际合作与行业影响 - 中国形成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保护方案 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15] - 10余国专家参与论坛分享前沿实践 探索文理融合教育机制 [6][8] - 英国实验室分享中子技术新举措 补充其他检测手段的不足 [13]
如何让石窟寺文物“保持健康”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11
石窟寺文物保护技术发展 - 石窟寺文物面临表层材料风化问题 山西云冈石窟单个洞窟每年表层脱落量达3公斤[1] - 环境波动导致温度 含水量 盐分变化 引发起甲 空鼓 裂隙 粉化 微生物繁殖 盐风化 酥碱等系列病害[1] - 通过研究材料物理属性和环境响应规律 建立文物劣化进程预测模型 莫高窟第98窟评估显示6-7月存在短期盐风化风险 相对湿度高于70%时适当开放可降低风险[1] 环境管控实践案例 - 敦煌研究院构建多维度环境调控体系 包括防护林带减少沙尘暴 按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游客数量[2] - 重庆大足石刻圆觉洞采用双层幕墙与自动门设置两个缓冲空间 内置温湿度调控装置 缓解环境波动[2] - 麦积山石窟第3窟下层彩塑表层脱落率比上层高30% 因太阳辐射差异导致 温差超6摄氏度时脱落风险增大[2] 窟檐保护措施与争议 - 云冈石窟第8窟恢复木制窟檐后 洞窟内表层掉砂量降低70%[3] - 窟檐增设存在历史原真性与风貌协调性争议 云冈石窟曾因窟檐形制难以考证陷入困境[3] AI技术应用前景 - AI算法可高效分析海量环境数据 实现异常发现与风险预测[3] - AI结合高光谱成像技术实现毫米级裂隙自动标定 推动文物保护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3] - AI赋予系统自主决策能力 实现通风 控温 控湿等设备的智能调节[3]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从“抢救修补”到“智能预防” 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13 17:2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 2025年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1] - 文物保护工作已从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 [1] 西安城墙数字化保护体系 -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 [3] - 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建立"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 [3] - 平台覆盖3000多个监测点位 监测墙体裂缝 水平位移 沉降等关键指标 [3] - 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 24小时监测墙体结构变化 自动触发预警 [3] - 智能识别游客攀爬 长期逗留等异常行为 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3] 数字方舱系统功能 - 集文物保护 文旅运营 应急管理 防汛指挥等功能于一体 [5] - 实现城墙结构健康状态实时监控与损害预测 [5] - 推动保护模式从"修修补补"转向"预防性保护" [5] 隐患排查技术应用 - 完成13 74公里全段隐患排查 采用无人机摄影 激光扫描等技术 [7] - 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发现43处风险隐患 1302处空洞 836处疏松体 [7] - 实现文保无损探测领域重大突破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