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教产金四链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上午发论文,下午就有投资人找上门”!深圳速度,惊艳全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9 08:27
深圳科技创新模式 - 深圳早期缺乏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1983年才规划第一所大学,2000年后才陆续建成深圳先进院、南方科技大学等机构[2] - 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亿元,占GDP比重6.46%,总量和强度均居全国城市第二,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全国第一[3] - 深圳创新路径不同于北京"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线性模式,而是形成多维动态网络,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4] 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 - 早期深圳科技创新主要依靠企业,如任正非、王传福的创业故事,形成"6个90%"经验(90%以上研发机构、人员、资金等在企业)[5] - 企业创新具有市场敏感性和效率优势,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配置资源[5] - 随着规模优势接近极限,"以市场换技术"路线渐显被动,单一应用研究缺乏可持续性[7]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 1996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全国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定义自身为"四不像",累计孵化企业3000多家,培养上市公司30多家[8] - 深圳先进院采用"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三年孵育企业近60家,融资总额超40亿元[9] - 深圳医学科学院定名SMART,强调科研与转化并重,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10] 高校与产业融合 - 过去十年深圳新建8所高校,总数达17所,年轻高校更易实现学科交叉和产业适应[15][16]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等实施特殊薪酬制度,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转化收益个人占比可达70%[18] - 高校学科设置与深圳"20+8"产业紧密关联,如深圳理工大学首批建设生命健康、合成生物等七大学科交叉学院[18] 资本支持体系 - 深圳推动"耐心资本"发展,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24] -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系列基金首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转化3只配套基金,首期规模2亿元,已对接300余个项目[25] - 深圳科技创新种子基金规模2亿元,主要投向生物医药和高性能材料领域,国资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25][26] 创新生态构建 - 2024年深圳GDP达3.68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3%,远高于全国水平(超13%)[12] - 深圳已形成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头"、大科学装置和产业资本为"身"、政府和市场为"翅"的"蝴蝶模式"[27] - 深圳推动"鲲鹏青年创新创业合作计划",计划与60家创赛组织方、20家高校及10家创投机构合作,支持青年创业[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