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中的好奇心驱动
icon
搜索文档
唠科|坚守、勇气与好奇——从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看科研之道
新华社· 2025-10-11 17:58
获奖者年龄与成果时间跨度 - 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年龄最大为88岁(1937年出生),最小为60岁(1965年出生)[2] - 获奖成果从研究到获奖普遍存在数十年时间差,例如物理学奖得主的开创性实验在1984年和1985年进行,距获奖已40年[4] - 根据《自然》网站数据,2011年至2019年间诺贝尔奖成果从发表到获奖的平均时间差为:化学奖3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26年[5] 关键研究成果与起源 - 化学奖得主理查德·罗布森于1974年产生利用原子固有性质连接分子形成特定结构的想法,并于1989年发表关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创新设想[4] - 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坂口志文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T细胞相关想法,1995年成功报告发现调节性T细胞[4]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后续发展出数以万计的具体材料,应用于从沙漠空气收集水分、捕获二氧化碳等领域[4] 研究历程的非主流特性 - 坂口志文在T细胞研究领域被多数研究者放弃时逆潮流而上进行探索[9] - 罗布森最初提出金属有机框架设想时大多数化学家并不看好,初步成果被认为不结实且没什么用[9] - 物理学奖得主约翰·克拉克表示其80年代进行的实验并非主流热门研究方向,从未想过会成为获诺贝尔奖的基础[9] 科研驱动力与长期价值 - 驱动科学家在非主流方向坚持研发的核心因素是对基础原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10] - 好奇心不仅能带来更深层的科学理解,也会指向未来的实际应用[10] - 诺贝尔奖历史表明大部分科学家需要长期坚持研究,体现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精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