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搜索文档
刹住科研领域“逐帽”之风
经济日报· 2025-11-16 06:08
同时,社会上也应形成给"帽子"降温的氛围,当"帽子"不再是获取资源、待遇、地位的通行证时,科研 人员才能真正获得松绑,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进而形成健康的科研生态。 一方面,要打破"帽子—资源"的刚性绑定。要严格控制"帽子"数量,通过调整项目名称和去标签化等方 法,淡化"帽子"色彩。对"帽子"持有者与"无帽"学者的竞争设置平等门槛,提高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事业 费比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科研,优化青年科研人员支持机制,从而减少资源分配的两极化。 另一方面,要建立更科学、有侧重的综合评价体系。强调成果质量、原创性和实际贡献,针对不同岗位 和学科特点,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分别设置评价标准,根据青年学者、骨干力量、领军人才分 层次设计成长路径,依据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分阶段制定目标,及时清理"失效帽子",防止"一帽 永逸"。 "'帽子'一步赶不上,步步跟不上""有了小'帽子'还要争取大'帽子'"……针对科研领域"逐帽"之风盛行的 状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 多项治理举措,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为"帽子热"降温。但"唯帽子"倾向仍难完全消除,坚决遏制科 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