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沉默(Green Hushing)
搜索文档
欧美监管重拳,撕开时尚业“绿色”谎言
第一财经· 2025-10-12 19:48
全球时尚业监管背景与核心问题 - 时尚产业是全球第二大污染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压力 [1] - 许多时尚品牌长期通过模糊的环保广告与不透明的道德承诺进行漂绿,误导消费者并阻碍行业绿色转型 [1] - 全球监管机构,特别是欧盟、美国、英国、法国等,正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引发一场深刻的漂绿监管革命 [1] 欧盟监管框架演变 - 欧盟监管环境演变始于2022年3月的《欧盟可持续与循环纺织品策略》,该文件指出服装产量持续上升、回收率过低及环境高度冲击等严峻挑战,呼吁行业向循环可持续系统转型 [2] - 2022年11月生效的《数字服务法》对数字平台施加新义务,旨在打击非法内容并确保算法透明度 [2] - 2023年3月欧盟执委会发布《绿色声明指令》提案,旨在引入严格规则评估核验企业环保声明,但提案因可能对微型企业造成过重行政负担而面临不确定性 [3] - 2024年3月欧盟颁布《赋予消费者权力以实现绿色转型指令》,同年4月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要求成员国在2026年前完成国内法转化,预示执法力度将加强 [3] 主要国家地区执法案例与策略 欧盟执法行动 - 2024年11月28日,欧盟执委会对皮尔·卡丹及Ahlers集团处以570万欧元罚款,因其违反欧盟竞争规则 [4] - 2024年5月26日,欧盟消费者保护合作网络向SHEIN发出通知,指控其存在虚假折扣、误导性退货政策和漂绿行为,法国消费者事务主管机构于7月3日对SHEIN处以4000万欧元罚款 [4] - 拼多多旗下Temu因卖家身份难追溯、未能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及服务设计具诱导成瘾性而面临类似调查 [4] 法国监管举措 - 2021年《气候与韧性法》将误导性商业行为的罚款最高提升至广告成本的80%,并禁止无依据的"碳中和"广告宣传 [5] - 2020年《反浪费与循环经济法》要求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欧元的大型服装品牌从2023年1月起提供经过验证的环境标签 [5] - 法国广告监管机构认为阿迪达斯"50%回收"声明误导公众,环保组织"零废物法国"随后对其提起诉讼 [5] 意大利监管重点 - 意大利竞争管理局特别注重打击"道德漂白"行为,即涉及损害供应链劳工权益的误导性声明 [6] - 2024年7月29日,该局认定阿玛尼集团关于员工权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具有误导性,对其处以350万欧元行政罚款,因其生产外包给雇用非法工人的不合规分包商 [6] 荷兰监管模式 - 荷兰消费者与市场管理局采取相对温和的监管策略,通过协商引导企业整改 [7] - 该局认定迪卡侬和H&M发表模糊或误导性可持续发展声明,两家公司最终同意修改做法并向可持续发展事业捐款 [7] 美国监管经验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自1992年起发布并多次修订《环境营销声明指南》,要求环保声明必须准确、可验证且有完整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支持 [8] - 2022年,FTC对科尔百货和沃尔玛分别处以250万和300万美元罚款,因其虚假宣传竹纤维产品 [8] - 个体消费者对H&M提起集体诉讼,指控其"可持续性文档"包含虚假信息,揭示快时尚生产模式本身不可持续的问题 [8] 英国监管特色 -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于2021年发布《绿色声明守则》,要求环保声明真实客观、清晰明确、公平有意义且有充分依据 [9] - 该局选择时尚业作为首个重点审查行业,调查ASOS、Boohoo等快时尚品牌的潜在误导性环保声明 [10] - 至2024年,ASOS、Boohoo及George at ASDA三家公司均提出具法律约束力的承诺,改变其环保资质展示方式 [10] 行业结构性挑战与漂绿表现形式 - 全球服装产量从2000年不足500亿件激增至2019年的1306亿件,快时尚企业转向每年52个"微季节"的快速生产周期,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冲突 [11] - 快时尚产业高度依赖合成纤维,2021年合成材料占纺织品三分之二以上,预计2030年达四分之三,这些石油提取的纤维是气候变化推手且难回收 [11] - 漂绿行为主要表现为选择性披露和作秀式环保两种形式 [11] 未来监管框架重构与实施路径 - 市场监管需建立全面框架,包括词汇规范与标准制定、明确的可持续纺织品纤维成分标准、要求声明涵盖整个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建立认证机构资质标准 [12] - 企业需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环境管理系统,确保环保声明基于可靠可追溯的证据,避免模糊术语,通过产品标签或二维码披露具体信息 [13] - 行业需实现供应链全链条透明化,建立覆盖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的尽职调查体系,并通过审核验证供应商对标准的遵守 [13] - 行业转型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线性模式,将产品耐用性、可修复性与资源再生作为设计核心,积极投资循环商业模式 [13] - 《数字服务法》成为强大执法工具,授权主管机关调查制裁超大型在线平台上的非法内容及误导性广告,违规罚款最高可达平台全球营业额的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