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络心理直播课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网络心理直播课不能沦为陷阱
北京青年报· 2025-11-03 09:00
行业现状与需求背景 - 短视频直播平台涌现大量以“速成”、“专业”、“疗愈”为标签的心理类直播间,通过在线互动引导观众购买课程 [1] - 线上心理服务模式因“零成本获取心理支持”和匿名性创造的“树洞效应”,成为线下高昂费用(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专业心理咨询的替代方案,填补了传统心理服务的空白 [1] 行业风险与乱象 - 行业准入门槛缺失导致主播资质良莠不齐,部分从业者缺乏系统心理学训练,存在以心理咨询为幌子兜售高价课程的现象 [2] - 公开连麦互动形式将求助者隐私创伤暴露于公众视野,涉嫌侵犯隐私权并可能因二次伤害加剧心理创伤,动摇了心理咨询需建立在安全私密环境中的伦理基础 [2] 对受众的建议 - 受众需增强辨别能力,核查主播的专业资质与从业背景,不轻信自我包装与夸大宣传 [2] - 受众应保持理性认知,破除对“速成疗愈”的误区,警惕宣称“立竿见影”的课程,认识到心理健康改善需要系统干预与长期努力 [2] - 受众需强化隐私保护意识,谨慎参与公开互动环节,避免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2] 监管与治理方向 - 监管层面需完善行业准入标准,通过资质认证、定期考核制度提升从业门槛,并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 [3] - 需强化动态监管,运用技术手段监测课程内容,对违规行为及时介入处置,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3] - 应鼓励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拓展线上服务,通过标准化课程设计与规范化服务流程为公众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支持 [3] 行业价值与发展前景 - 网络心理直播课作为新兴服务形态,突破了传统心理服务的地域限制,降低了服务门槛,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辟了新路径 [3] - 行业创新服务模式不能突破伦理底线与法律红线,需构建“专业把关+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的协同治理机制以实现健康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