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理咨询
icon
搜索文档
清华女博士携手彭凯平打造AI心理机器人,第一年营收千万
创业邦· 2025-07-03 12:22
作者丨杨婧雪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厚德明心 2 021 年, 推动 倪子君 放弃基金会 事业 ,选择 创业, 背后 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当时她发起和 运营 的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 , 要参与 民政部评级 ,根据 规则 ,如果 有政府采购,评级就会更高。团队一查,发现有 城市 的 心理 咨询 采购项目 高达 320 万 ,而且并 非个例。 倪子君 感到,社会对心理 服务 的需求 已经到了一个水准线 。 另一件事,是 生成式大模型 GPT 的出现。 "我 在线上 看了同学的演示 之后,当时就坐不住了,我知道生成式 AI 大模型,将全面颠覆心理服务 行业。" 倪子君说,那一天,她在办公室走来走去,停不下来,内心澎湃。 2 021 年 3 月 5 日,倪子君和 自己的 博士 导师 、心理学大咖 彭 凯 平 教授 有一 次 交谈 。 倪子君说, 这么多年,人们 一直说心理学的春天来了, 但实际上从来没来过,因为有效市场没有形 成过,疫情 以来 , 心理 问题凸显,政府重视了, 人们的 付费意愿高了, 我们 要 开始做这个事儿 。 彭凯平说, 早就应该做 了。 倪子君的丈夫,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知道创业的难,常常在 ...
心理咨询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如何帮助国人解决烦恼?
第一财经· 2025-06-27 12:02
杨文圣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发现西方心理学理论在中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于是结合中国文化构建了更适 合中国社会的心理咨询理论。 心理咨询中的"水土不服" 中国心理咨询中的"水土不服"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杰弗里·普林斯也发现了。2017年,他 在为杨文圣的《两仪心理疗法》一书写序言时说,中国经历着剧烈、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但是心理咨询 行业的发展并没有跟上这些趋势,能帮助心理咨询师提高技能的培训机会不多,"许多中国心理咨询师发现,西方 的模式不足以与中国当事人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或治疗关系"。 曾经,年轻的杨文圣也很希望得到专业帮助,却找不到合适的求助对象。硕士毕业后,他到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中 心工作,"那时候的心理学教授,包括知名的教授,做科研与教学多,接触个案少。各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人,精 力也主要花在讲课讲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上,对个案的思考很少。这一点与西方心理学家非常不同,弗洛 伊德、荣格、阿德勒、罗杰斯、罗洛·梅都是接触大量个案,基于个案提出他们的理论"。 他只好自己不断总结经验,咨询成功后,复盘用对了什么方法;个案失败,就不断琢磨"死在哪里"。积累多了以 后杨文圣发现, ...
网络心理诊疗究竟“助娃”还是“坑娃”?
新华社· 2025-06-26 14:00
网络心理诊疗行业现状 - 网络直播间和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自称"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师"的主播,宣称能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但专业医生指出这种诊疗将医学过程简单化,可能引发家长焦虑和自我否定情绪[1] - 专业心理疾病诊断需执业资格人员综合考量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多因素,要求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1] 家长行为模式 -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受重视后,缺乏专业知识的家长易轻信网络说法,直播间和视频评论区常见家长求助留言[2] - 案例显示家长因孩子内向等问题购买"心理训练课程"和"训练营"项目,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部分高价课程标榜"名师"售价299-599元且销量可观[2][6] 商业模式分析 - 网络心理诊疗通过ADHD、抑郁等热门话题吸引流量,使用话术激发需求后推销课程、保健品及一对一咨询,形成完整商业链条[4] - 直播间普遍设置"加微信/群聊"标识,主播引导用户关注并加入互助群,短视频评论区博主通过私信进一步引导用户[4] 行业问题与风险 - 营利性心理科普视频严重缺乏专业性,不仅误导家长还可能加重孩子症状,导致心理疾病恶化[8] - 行业存在专业人才短缺和正规渠道缺失问题,部分商家利用家长焦虑心理牟利[10] 行业发展趋势 - 全国已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江苏等地将部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推动专业服务普及[10] - 专家建议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扩大服务供给,通过社区、学校、网络等多渠道搭建专业科普平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10]
信“心”心理问答|女儿心理咨询1年半后,父母成了"原生家庭罪人":多少父母正在经历这场亲子战争
经济观察报· 2025-05-16 17:07
心理咨询行业现状 - 心理咨询过程中存在"防御性合理化"现象 即来访者可能用学术概念逃避现实问题[3] - 部分咨询师可能陷入"关系依赖型治疗"误区 长期咨询未带来现实功能改善[4] - 行业存在"替罪羊陷阱"风险 过度聚焦原生家庭可能强化受害者身份认同[4] 咨询效果评估 - 一年半咨询周期未实现复学或情绪调节等现实功能改善 显示咨询方向可能出现偏差[3][4] - 专业咨询应产生"痛苦-成长"的螺旋上升 而非长期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4] - 当亲子交流中超过50%内容陷入理论辩论时 需警惕咨询方向偏差[3] 干预方法建议 - 家庭系统视角建议采用家庭雕塑技术 如用3米距离象征情感疏离[4] - 双咨询师模式可保留现有情感咨询 同时引入行为训练专家[4] - 设立"情绪安全词"机制 当对话陷入理论辩论时暂停24小时[5] 家庭互动改善 - 建议通过非语言互动增加交流 如共同进餐和运动等[5] - 绘制三代人关系图谱有助于区分代际创伤与自我课题[4] - 将复学目标拆解为微步骤 如每周到校门口观察10分钟[4]
花18800元做咨询孩子仍不去上学,不正规的线上心理咨询“套路”焦虑的家长
央视网· 2025-05-12 16:00
行业现状与问题 - 青少年心理咨询需求逐年上升 但行业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机构专业程度不足 可能影响咨询效果并耽误治疗时间 [2] - 部分心理咨询机构采用夸大宣传手段 如承诺"包治百病"、"短期见效" 并预先收取高额费用 收费模式为一次性支付18800元/91天或16800元/91天 [1][4][5] - 行业存在不规范收费现象 包括设置"禁止退款"条款(扣除30%违约金+6500元方案费) 与专业机构"来一次收一次"的惯例相悖 [4][5] 服务模式争议 - 争议机构采用"仅家长沟通"模式 拒绝与青少年直接交流 仅进行2-3天一次的电话沟通 且不主动提供治疗方案 [1][2] - 专业心理咨询需双向沟通 需综合家长与青少年信息 建立咨询关系后实时调整方案 仅线上沟通效果有限 [2] - 正规心理咨询周期应为每周50分钟(家庭咨询90分钟) 对长期厌学者需持续一学期至一年 而非短期"轰炸式"治疗 [3] 消费者权益保护 - 合同中"效果未达预期不得终止"条款涉嫌违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格式条款不得限制消费者权利 消费者仍可依法维权 [5] - 实际案例显示 10天服务扣费比例达87.5%(14713元/16800元) 退款仅剩2087元 反映收费机制不合理 [5] - 服务机构有义务如实告知风险 避免虚假宣传 消费者应查验营业执照和咨询师资质 并在协议中明确服务内容和退款方式 [5] 专业治疗建议 - 有效心理咨询需符合三要素:咨询师能力、来访者配合度和内驱力 无法保证100%治愈率 [3] - 优先推荐三类正规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科医院门诊、高校心理咨询中心 [3] - 青少年心理问题改善需结合长期家庭氛围培养 非单纯依赖心理咨询 [5]
记者手记:你好,“12356”心理援助热线
新华网· 2025-05-09 09:10
心理援助热线运营情况 -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由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目标完成时间为2025年5月1日零时前 [1] - 北京安定医院负责日间一条线路和夜间两条线路,提供24小时服务,日均接听40通求助电话,单次通话时长45分钟至1小时 [1] - 热线求助内容集中于家庭矛盾、情感问题、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典型案例包括毕业压力引发的失眠、惊恐发作症状疏导等 [1][3] 热线服务能力与专业建设 - 全国现有500余条热线、1000余个坐席、近8000名热线咨询员,咨询员团队由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及专职心理工作者组成 [2] - 服务流程标准化,包括风险评估(自伤/自杀倾向筛查)、情绪共情、生存动机强化及高危情况报警联动机制 [2] - 多地创新管理模式:甘肃省建立全省管理平台,四川省自贡市搭建多部门协同应急处置机制,天津市通过"热线联盟"实现快速联动 [2] 行业发展趋势与需求特征 - 热线拨打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主要提供紧急情绪疏导和短期情感支持,长期心理问题需转介线下医疗资源 [3] - 国家卫生健康委计划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场地、人员配置及技术规范等制度要求 [2]
116年过去,女性还在争取“面包与玫瑰”
吴晓波频道· 2025-03-08 00:35
女性经济与消费市场 -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近七成,稳居世界第一 [5] - 中国女性消费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占全国消费市场55%以上 [5] - "她经济"概念于2007年提出,入选教育部"汉语新词",标志着市场转向特定人群和消费者导向 [8][9][10] 女性消费趋势与市场变化 - 女性消费十大关键词包括"个性""享老""文化""情绪""悦己""自信""无界""社群""提升""影响者" [16] - 女性消费领域从传统家庭、母婴、美妆扩展到健康、科技、金融等行业 [18] - 新兴增长点包括谷子经济、玄学经济、冻卵、月子中心、女性健康保险等 [19] 女性消费行为与社会影响 - 女性消费呈现"经济选票"特征,支持女性主义电影和产品,拒绝辱女品牌 [19][20] - 女性题材电影如《芭比》《好东西》《想飞的女孩》等市场反响热烈 [21] - 泰勒·斯威夫特演唱会周边商品爆火,凯特琳-克拉克与耐克2800万美元合同创女子篮球里程碑 [23] 女性产品市场问题 - "她产品"常因粉色包装溢价、刻板化女性身份、语出惊人广告词引发争议 [12] - 乙游市场因剧情不尊重女性遭玩家集体"停氪" [12] - 女性需求觉醒推动商业模式从功能营销转向多元化价值观 [15][16] 女性权益与经济诉求 - 电商平台将妇女节与购物狂欢绑定,女性权利被"消费符号"取代 [28] - 女性权益提案包括延长婚假、产假至180天、卵巢组织冻存等 [30] - 女性经济诉求与职场歧视、生育困境交织,需创造更公平均衡的市场环境 [32][33] 女性经济的社会意义 - "她经济"不仅是消费现象,更影响文化潮流、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 [25] - 女性成为新市场塑造者,推动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 [25][33] - 女性经济需打破工具化系统,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解放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