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科技

搜索文档
史前遗址填补中华文明演进缺口
科技日报· 2025-06-20 11:07
濛溪河遗址 - 遗址年代为距今8万至6万年,因洪水冲刷被发现,2022-2023年进行抢救性发掘,2024年首次主动性发掘 [2] - 发掘面积50平方米,出土1.51万件石器与化石标本、2100件木质遗物、1.79万份土样及6.22万件植物种子标本 [2] - 罕见饱水埋藏环境保留大量有机质遗存,形成"石器-动植物遗存共存"现象,填补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空白 [3] - 考古团队采取河道治理、恒湿恒温微型生态舱、化学加固等措施保护脆弱木质遗物 [3] 下汤遗址 - 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2.5米,1984年发现后持续发掘至2024年,累计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 [4][5] - 发现壕沟、人工土台、房址等遗迹,初步复原新石器时代村落布局,代表中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组织重大突破 [5] - 运用拉曼光谱技术分析陶片,确认红色彩料为赤铁矿且不含有机胶结剂,揭示史前陶器制作工艺 [5] - 采用碳十四测年、植物硅酸体分析等技术多维度还原聚落经济形态与生态适应策略 [6] 寺洼遗址 - 发现三重长方形围壕(沟),每条宽9-11米,内壕区域存在重要手工业区,出土大量房址、陶窑等遗迹 [8] - 马家窑文化高等级中心性聚落,距今5000-4000年,分布范围涉及六省区 [8] - 陶器分析发现褐绿色玻璃质釉层,成分以Al2O3、SiO2和CaO为主,烧成温度达1100℃,可能改写中国瓷器起源历史 [9][10] 综合价值 - 三处遗址串联起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明演进轨迹,重构早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 [10] - 分别填补人类演化史、农业聚落结构、原始瓷工艺等领域的考古空白 [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