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多元化
搜索文档
苦“脑”的年轻人,用“轻体力活”探索另一种可能
中国青年报· 2025-10-24 09:24
行业现象:年轻从业者从脑力劳动向轻体力活探索 - 豆瓣小组"轻体力活探索联盟"创建于2022年11月,聚集了102,753名成员,分享从办公室转向轻体力活的经历 [1] - 前媒体人分享咖啡拉花技巧,离职大厂员工记录应聘服务员的幸福感,年轻人尝试用轻体力活平衡过载的大脑 [1] -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指出,办公室久坐、长期脑力劳动易导致身心失衡,轻体力活能通过身体活动弥补精神疲劳 [3] 从业者动机:寻求身心健康与工作价值感 - 广州互联网大厂员工张佳瑞离职后参加拉面培训班,25天课程后体重减轻接近20斤,颈椎病和脖子前倾得到改善 [2] - 张佳瑞认为大厂人容易职业倦怠,轻体力活成果"独一无二",能带来直接、即时、正向的反馈,提升生活幸福感 [2] - 20岁的郑娴从事燃料质检工作,认为现在工作除了必要沟通不用额外交流,绩效分高,对工作有归属感 [3] 职业转型案例:从互联网到服务业 - 26岁的津云在互联网行业工作3年后,于2023年6月去咖啡店求职,发现咖啡师职业能学习新技能,实现工作生活平衡 [4] - 36岁的桔年从互联网大厂离职后,受40多岁博主启发,找到分拣花材的工作 [4] - 贺辰作为在读博士生,将外卖骑手工作作为独特的脑力休息方式,在出汗的同时赚取零花钱 [1] 工作特性分析:即时反馈与自主性 - 陈武用心理学"强化"理论解释,轻体力活给予即时反馈,有"积极强化"作用,如完成一单得一单报酬,收益数值直观可见 [5] - 轻体力活人际接触简单,不用处理办公室复杂系统关系,内耗更少,工作自主性更强,能获得更多自由感 [5] - 陈武认可年轻人职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不再局限于"体制内稳定""工作体面"等传统标准 [5] 行业现实挑战:体力要求与职业门槛 - 张佳瑞坦言自己是拉面培训班中"最偷懒的人",一天课程后仍然体力透支、手臂肩膀酸痛 [5] - 花艺是小组中最常被提及职业之一,但桔年表示只能做分装,插花工作无法胜任 [5] - 咖啡师入行门槛较低,但工作强度远超出津云的承受范围 [5] 职业探索意义:过程体验与认知更新 - 津云谈到不是所有人转型后都能自洽、坚持下去,很多人觉得新鲜才尝试,可能一两个月后回到原行业 [7] - 张佳瑞将脑力倦怠者对体力活的浪漫化向往描述为"围城",认为有退路的人与靠体力劳动吃饭的人对体力活的感受不同 [7] - 陈武支持年轻人多体验不同类型工作,体验越多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关键是通过新体验获得新认知,改变对原有问题的思考角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