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带

搜索文档
为何要在城市公园留出一片片“荒原”?
中国环境报· 2025-07-09 08:13
市民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人、建设者,开辟"荒野"、打造城市"自然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 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更多市民了解"自然带"的价值,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生态 环境科普活动,不断增强市民对"自然带"的认知和认同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只有让市民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享受到亲近自然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的热情,成 为城市"自然带"建设的生力军。 首先,"荒野"为城市中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有助于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在这 些"自然带"中,各种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找到了安全的庇护所,植物种类也日益丰富,形成了一 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例如,温榆河生态监测团队提供的数据显示,园中已监测到动植物累计880 种,其中不乏大鸨、斑头秋沙鸭、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 其次,"荒野"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的平台,可以使市民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性。市民可以通过家门口的"荒野"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市 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也会得到提升。 同时,"荒野"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
到今年年底,北京将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20 处
新京报· 2025-05-22 17:30
2025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当天举行。记者从会上 获悉,到今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 45%,同时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20 处,加快房山长沟泉水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恢复,并积极推动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创建。 北京创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遍布全市的1500多台红外相机与1600多个功能传感器构建起生态感知神 经网络,各类保护地累计捕获生物多样性图像近百万张,智能识别常见植物1455种、鸟类283种。卫星追踪器的使 用,科学记录了北京雨燕的种群动态和迁徙规律。松山自然保护区积极打造智慧保护区,在监测保护智慧平台建 设上实现领先。国内首个上线的"古树数字博物馆"收录了全市古树名木的基础信息、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打造 沉浸式的线上古树漫游之旅,留住千年古都的绿色记忆。 北京建成自然带558处,相关地图将发布 "自然带的概念是北京首创。"林晋文说,2021年以来,市园林绿化局在城市公园、林地绿地区域内保留较大面积 且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区域,通过保留枯木落叶、恢复乡土植被、搭建本杰士堆和昆虫旅馆、悬挂人工鸟巢、改造 小微湿地等措施,建成自然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