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治理

搜索文档
在河泊所遗址读懂西南边疆“从多元到一体”
新华社· 2025-06-17 07:07
考古发现与历史意义 - 河泊所遗址揭示了古滇国都邑和益州郡郡治的双城格局,出土了"滇国相印"封泥和"益州"铭文瓦当,证实了两汉时期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治理策略[5][10] - 遗址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核心区约3平方公里,发现了大型建筑遗迹、宽达12米的道路及从汉代延续到魏晋的城墙[5][10] - 考古发现表明汉武帝设置益州郡时未取代古滇国,而是通过"郡国并行"制度实现和平治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10][21] 简牍与封泥的文献价值 - 出土汉代简牍5万多枚,其中有字简牍1.4万余枚,内容涵盖文告、司法文书、户籍等,年代跨度近300年,证明两汉对云南的长期有效治理[13][16] - 发现2000多枚封泥,包括"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显示益州郡与蜀郡、犍为等周边地区的公文往来紧密[19][21][22] - 简牍中记载了邮亭网络、《论语》传播及编户齐民制度,反映汉代边疆治理体系和社会文化的融合[18][22] 边疆治理与文化融合 - 遗址考古印证了中央王朝通过柔性羁縻策略促进边疆稳定,如派遣官员协助滇王治理,保留古滇国文化基因[16][26] - 私印封泥中出现汉姓与少数民族姓名混用,直接体现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互动[22] - 考古成果完善了滇池盆地从商周到秦汉的文化序列,实证了西南边疆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25][26] 学术与社会影响 - 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简牍出土被学界称为"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大事"[3][15] - 遗址正在建设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可能揭示更多关于古滇国与中央王朝关系的考古证据[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