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

搜索文档
“诗歌的种子就藏在这山沟沟里”(艺术改变乡村)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夏日的晨雾在黛色山峦间游走,木槌敲击的"笃笃"声惊醒了沉睡的苗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村民余祥,边用布满老茧的手给木柜雕花,边用方言哼起诗来:"村前水碧草花 香,寨后山明菜谷苍……" "现在村里一年到头游客不少,专门来搞文学创作的人更多。"起身抖落靛蓝色裤腿上的木屑,余祥热情 地招呼起来,"大伙儿都说,我们这山沟沟里居然出了个'文学窝'!" 踏着石板路穿行在村中,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上炊烟袅袅,沿途风光似与雷山腹地的其他苗寨别无二致。 这不禁让人更加好奇: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为啥能靠诗歌出圈? 时光倒回2017年夏天,青年诗人李江富来猫猫河村采风。刚跨过寨门,他就被晒谷场上此起彼伏的吟诗 声吸引——10多名村民正捧着发黄的作业本轮流诵读诗歌。 从小生长在苗寨里,李江富见惯了各种节庆的热闹,却还未听说过哪个寨子举办诗歌比赛。他回 忆:"苗族没有吟诗作文的传统,很多村民怕连诗歌是啥都搞不清楚。" "大家都琢磨着,要把村里的好日子宣传出去!"村民们拉着李江富坐下,又热情地介绍起村里的新变化 ——公路修到了村头,村里发展起了种养殖业,不少村民还传承了古老的苗绣技艺。于是,在文学爱好 者、时任 ...
黄梅雨季:来自复旦大学八五一四班的缅怀
第一财经· 2025-06-26 09:45
复旦诗社与校园文化 - 复旦诗社第七任社长甘伟为1988届中文系校友,其代表作《黄梅雨季》在1980年代上海高校广泛流传,早于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两年[7][16] - 诗歌创作呈现南北双峰格局,《黄梅雨季》以南方雨季少女思乡为主题,通过意象化语言(如"湖蓝色的帆""波光粼粼的瀑布")形成独特艺术风格[6][7] - 校园存在跨系交流传统,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学生可自由选课,部分学生实现跨系转学[7] 校友网络与社交工具影响 - 微信成为8514班毕业30年后重建联系的关键工具,促成2019年武汉聚会及2023年返校计划[7][20] - 校友蔡丽泽通过微信群分享历史文献《复旦人》油印小报,该刊物曾收录甘伟早期诗作[22] - 班级三次大规模聚会均依赖数字社交平台组织,体现互联网对传统校友网络的革新作用[7][20] 地域文化关联 - 安徽安庆怀宁县诞生多位文化名人,包括诗人甘伟、海子,历史人物陈独秀及科学家邓稼先,形成"诗歌之乡"地域品牌[12][22] - 怀宁籍创作者兼具南方细腻(《黄梅雨季》的雨意象)与北方豪爽(海子作品中的麦地元素)特质[16][22] - 校友创作中频繁出现地域符号,如《黄梅雨季》的南方梅雨与《达坂城的姑娘》改编版中的西北民歌元素[6][24] 校园记忆载体 - 油印刊物《复旦人》和诗集《海星星》成为1980年代复旦诗歌传播主要载体,现存实物具文献价值[22] - 毕业季仪式如上海新客站送别、黄梅雨季诗歌朗诵构成特定时代的情感表达方式[4][12] - 古琴曲《半山听雨》与《黄梅雨季》的跨界融合,体现传统文化对当代校友艺术再创作的启发[20]
“把文学的触角伸到田间地头”(守望)
人民日报· 2025-06-04 13:4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村中心的一座白色小楼格外显眼,小院常年敞着门,村民每日进进 出出,人气很旺。这不是哪个村民家,而是一间名为"鑫藏修"的公益书屋。 早上7点半,村民王小彩第一个来到公益书屋,开门、打扫、整理书籍,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她掏出昨 天没看完的书继续认真读起来。"自打当上书屋管理员,我也爱上了阅读,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王 小彩说,"多亏了金老师,在村里弄起这么好的地方。" 她口中的"金老师",是公益书屋的创始人金旸。作为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中外阅读文化研 究中心的负责人,金旸担任了余杭区的文化特派员,还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围绕阅读写作,她坚持开 展公益讲座20多年,被评为"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和"中国好人"。 金旸与溪口村的缘分,要从一次公益讲座说起。 2018年8月,她受邀到溪口村为村民做讲座。听说村里来了作家,文化礼堂挤满了村民。"大人小孩把礼 堂围得水泄不通,尤其当我介绍自己是写儿童文学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回忆当时,金 旸历历在目。 金旸还联合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组建了全民阅读推广志愿者团队,邀请文学创作者 前来分享,共开展了1000余场活 ...
江月何曾照一地,花林依旧幻千年:《春江花月夜》吟的是何处
新浪财经· 2025-05-23 22:08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 张若虚是唐朝初期扬州人,名列"吴中四士",曾担任兖州兵曹,但史书对其记载极少 [9] -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描绘的江海交汇场景引发多地对其创作地的考证 [6][8] - 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句被认为描写了长江入海口的景象 [9][14] 各地对《春江花月夜》创作地的考证 泰州"高港说" - 高港区在唐朝可能是扬州的入海口,当地学者认为张若虚在此观看"海陵潮"后创作 [9]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被认为描写了江北水边平地的静态景象 [10] - 高港区建有春江湿地公园,园内勒石《春江花月夜》以呼应诗歌意境 [10][12] 江都"三江营说" - 江都区大桥镇古称"白沙",被认为是诗中"汀上白沙"的描写对象 [12] - 三江营湿地公园位于长江、淮河入江水道与太平江交汇处,与诗中场景有相似之处 [15] - 当地游客在观赏江景时会自发诵读《春江花月夜》诗句 [17] 邗江"瓜洲说" - 瓜洲镇建有张若虚艺术馆,展馆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近1400万元,系统展示诗歌文化 [20][22] - 学者认为初唐时期瓜洲为江中沙岛,符合诗中"芳甸"的描写 [20] - 艺术馆通过考证张若虚行踪轨迹,论证瓜洲可能是诗歌创作地 [22] 其他地区观点 - 镇江学者提出"南岸说",认为诗中月升月落的描写需站在长江南岸才能看到 [26] - 常州采取"拿来主义",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内打造"春江八景",直接应用诗歌意境 [28] 《春江花月夜》的历史评价与影响 - 该诗在唐、宋时期未被重视,明代起逐渐受到推崇,清代被誉为"孤篇横绝" [30] - 闻一多评价该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奠定了其文学地位 [30] - 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思考对李白、苏轼等后世诗人产生深远影响 [31] 诗歌的文化价值与现代应用 - 江苏多地围绕《春江花月夜》打造文化IP,引发良性争议并促进文化传播 [20][28] - 诗歌的多元解读(哲理、相思、乡愁等)使其具有持续的文化生命力 [32] - 现代文旅项目通过物理载体(公园、艺术馆等)传承诗歌意境,而非拘泥于考证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