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课堂专注环境
icon
搜索文档
禁带电子设备入课堂:为成长留一片“无屏净土”
经济观察网· 2025-10-24 20:45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规定为“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旨在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管理 [1] - 该政策是对数字时代如何保护孩子的积极回应,目标是为学生创造专注思考与真实互动的成长空间,引导健康用网习惯 [1][6] -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其中九成以上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 [1] 禁止电子设备入课堂的必要性 - 电子设备是课堂注意力的隐形杀手,北京师范大学跟踪调查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的学生成绩下滑风险增加5.8倍 [2] - 网络沉迷与游戏成瘾威胁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算法推送的即时反馈易绑架青少年自控力 [2] - 课堂生态需要去干扰化专注环境,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推行“手机入袋”后,课堂抬头率提升40% [3] - 保护视力需求迫切,国家卫健委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5% [3] 政策落实的具体措施 - 制度设计刚柔并济,教育部规定“原则上不得带入”,但对确有需求的情况允许经家长同意、书面申请后由学校统一保管 [4] - 北京部分学校推行“手机保管袋”制度,学生到校后手机存入密封袋,由班主任锁入办公室保险柜 [4] - 深圳某中学设置“应急联系点”,学生可通过校内固定电话或教师手机联系家长,避免手机滥用 [4] 技术赋能与教育引导 - 学校通过替代方案引导健康用网,如上海部分学校开设“数字素养课”,教会学生识别网络谣言、管理屏幕时间 [5] - 落实禁令需家校协同,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屏幕公约”,约定每日使用时长,并通过“息屏行动”培养线下互动习惯 [5] - 教育引导旨在培养自律意识,学校组织主题班会、心理讲座、“无手机日”及户外探索营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禁令内化为健康习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