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心健康
搜索文档
禁带电子设备入课堂:为成长留一片“无屏净土”
经济观察网· 2025-10-24 20:45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规定为“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旨在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管理 [1] - 该政策是对数字时代如何保护孩子的积极回应,目标是为学生创造专注思考与真实互动的成长空间,引导健康用网习惯 [1][6] -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其中九成以上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 [1] 禁止电子设备入课堂的必要性 - 电子设备是课堂注意力的隐形杀手,北京师范大学跟踪调查发现,过度使用手机的学生成绩下滑风险增加5.8倍 [2] - 网络沉迷与游戏成瘾威胁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算法推送的即时反馈易绑架青少年自控力 [2] - 课堂生态需要去干扰化专注环境,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推行“手机入袋”后,课堂抬头率提升40% [3] - 保护视力需求迫切,国家卫健委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5% [3] 政策落实的具体措施 - 制度设计刚柔并济,教育部规定“原则上不得带入”,但对确有需求的情况允许经家长同意、书面申请后由学校统一保管 [4] - 北京部分学校推行“手机保管袋”制度,学生到校后手机存入密封袋,由班主任锁入办公室保险柜 [4] - 深圳某中学设置“应急联系点”,学生可通过校内固定电话或教师手机联系家长,避免手机滥用 [4] 技术赋能与教育引导 - 学校通过替代方案引导健康用网,如上海部分学校开设“数字素养课”,教会学生识别网络谣言、管理屏幕时间 [5] - 落实禁令需家校协同,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屏幕公约”,约定每日使用时长,并通过“息屏行动”培养线下互动习惯 [5] - 教育引导旨在培养自律意识,学校组织主题班会、心理讲座、“无手机日”及户外探索营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禁令内化为健康习惯 [6]
分数之外,如何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央视网· 2025-07-04 08:1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核心观点:各地正通过"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4][5] - 心理健康问题背景:数字化时代持续变化带来的压力需及时缓解,否则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3] - 政策举措:北京市发布20项具体措施,同步强化体魄与心理品质,覆盖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机制 [3][7][9] 学校实践案例 - 体育赛事设计:通过班级足球赛等全员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对抗中体验挫折并建立心理韧性 [6][7] - 趣味实践活动:朝阳区实验小学跳蚤市场提升学生自主沟通能力,内向学生通过活动增强表达自信 [8][9] - 课程体系设置:小学阶段侧重习惯养成、人际交往等实践,中学阶段融入心理韧性训练情境 [4][7] 家校协同机制 - 家长教育创新: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举办家长论坛,聚焦青春期亲子关系平等化重构 [9][10][12] - 家庭互动改善:家长通过沙龙学习尊重青少年发展规律,案例显示亲子关系从对抗转向和谐 [11][12] - 教师能力建设:开展全员教师身心健康实训计划,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以保障学生发展 [13] 教育理念升级 - 目标转变: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完整生命",强调强健体魄与阳光心态并重 [13] - 实施路径:通过体育赛事、实践活动、家校联动等多维度构建支持体系 [5][7][9] - 社会意义: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责任担当的国家建设者,适应未来竞争压力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