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法
搜索文档
斯托伊奇塔谈作为思想实验的图像史
新浪财经· 2025-09-14 09:46
学术背景与思想渊源 - 斯托伊奇塔出生于罗马尼亚,学术生涯始于1982年离开罗马尼亚后,早期受到罗马尼亚哲学家康斯坦丁∙诺伊卡及其青年思想家群体的深刻影响,接受了严苛的哲学和文学训练[5][7] - 在意大利的深造经历对其至关重要,使其接触到丰富的艺术传统,并早期从切萨雷∙布兰迪和结构主义思潮中了解图像符号学[5][16] - 学术生涯的关键转折点是获得洪堡奖学金并结识汉斯∙贝尔廷,在慕尼黑时期与贝尔廷进行深入思想交流,并在此期间构思了首部专著《画作的诞生》[9][11] 核心著作与学术脉络 - 《画作的诞生》作为首部专著,以结构分析和符号学理论为核心,发展出全新的视觉图像阅读方法,聚焦15-16世纪欧洲绘画的自我反思特质[1][9] - 《皮格马利翁效应》采用跨历史叙事,以皮格马利翁神话为线索,探讨拟像、原型与复制品的关系,将论述从古代贯穿至摄影和电影等新媒体领域[1][11][32] - 所有研究著作存在共同线索,均关注艺术作品如何呈现叙事结构的二分以及对艺术自我反思的想象,后期作品更大胆地延长叙述弧线[11][32] 理论方法与学术对话 - 研究方法深受路易∙马翰影响,糅合思想史与对图像语言的个人探究,并受到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启发[16][17] - 学术定位试图调和法语学派的哲学流动性思考与德语学界严苛的方法论传统,但自认调和二者并非易事[18] - 与汉斯∙贝尔廷保持长期学术友谊,二者著作存在观念延续性,《画作的诞生》的叙述始于贝尔廷《图像与礼拜》收尾之处[9][22][23] 跨媒介与跨历史研究 - 研究兴趣从《画作的诞生》聚焦单一绘画媒介,转向《皮格马利翁效应》等多媒介或跨媒介层面,打开新视野[39][42] - 跨历史叙述受到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的奠基性影响,在当代电脑技术和网络概念支配的背景下展开[34][37] - 展览实践如马德里提森美术馆的《影子》展,使其认识到著作中创造"图像网络"与展览中原作呈现的策略差异[38] 图像人类学与创始神话 - 对欧洲文化想象中的创始神话人物如皮格马利翁、布塔德斯、纳索西斯、圣路加等有持续兴趣,探究"图像"与"艺术品"间的浮动关系[27][31] - 通过皮格马利翁神话构建以拟像为范式的艺术史脉络,与贡布里希将神话解释为"完美摹仿"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33] - 思考出发点常是理论性的,但问题提出后整个图像界域会在理论议题周围逐步成型[31] 文化定位与学科展望 - 自认文化构成为"混合体",来自欧洲文化"边缘"地带的背景使其对内部质疑核心假设的文化现象有更强敏感度[19][47] - 认为文化间对话必然有益,并在《他者的图像》等著作中尝试融入欧洲以外地区的文化想象[47][48] - 对艺术史学科的建议是尝试从可以撼动灭点的视角汲取潜能,开辟思想新空间,这是一场不可忽视的思想探险[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