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理念变迁
搜索文档
一眼千年:小佛眼背后的大历史(博物视界)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29
文章核心观点 - 一件辽金时期的云冈石窟佛眼(直径11.5厘米,通长14.4厘米)的回归,串联起中美学者的交往佳话,并揭示了佛教造像中眼部处理技艺从黑彩绘制到镶嵌工艺的演变,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程 [10][11][12][13][15][16] 佛眼回归事件 - 1932年,美国收藏爱好者史协和从云冈附近村民家中购得该佛眼,后于1985年退休后将其赠予中国考古学家宿白,以表景仰 [11] - 宿白先生高度评价此佛眼为“罕见文物”,因“云冈大佛遗失陶眼者甚多,但现知传世的陶眼只此一件”,并提议转交云冈保管所保存 [12] - 1985年7月,在宿白的协助下,佛眼顺利回归云冈 [12] 造像技艺演变:黑彩点睛传统 -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佛像初造时眼珠均为黑彩绘制,此技法源于中国古典绘画“气韵生动”的赋神传统 [13] - 古代雕塑创作遵循“三分塑、七分绘”的原则,彩绘作用重于塑形,云冈石窟造像均经过彩饰,考古发掘出土贴金箔千佛残块等着色证据 [13] - 与云冈同时期的古印度、中亚等地区佛像眼珠也以黑彩涂绘为主,体现丝绸之路沿线造像工艺的一致性 [14] 造像技艺演变:镶嵌工艺发展 - 中国镶嵌技术早于佛教造像,红山文化泥塑头像(距今5500—5000年)已使用玉石镶嵌眼珠,夏商周至秦汉时期青铜金银雕塑广泛镶嵌绿松石等以强化神性 [15] - 中国佛像镶嵌眼珠做法始见于隋代夹纻造像,例如现藏美国沃尔斯艺术博物馆的隋代夹纻造像镶嵌了玻璃眼珠 [15] - 隋唐时期玻璃制造业发展,玻璃透明度和光泽度提高,强化了造像的真实感与灵动性,镶嵌佛眼做法在唐代及以后更为普遍,并影响至日本 [16][17]